4月21日,在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盘龙山庄里,鲍彪虎正带着游客参观非遗民宿。
作为隆德县山河苗木花卉合作社理事长,鲍彪虎怀揣“高级农艺师”职称证书,干劲十足。“十多年前我进城打工,现在拿着职称证书搞乡村旅游,谁说农民不能有‘技术头衔’?”鲍彪虎笑着说。
2010年,在从事工程建设的鲍彪虎返乡时,满目荒坡刺痛了他的心:“退耕还林缺苗木,城里绿化少花卉,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苦日子,哪有这个道理?”当年,他毅然放弃稳定的工程建设工作,筹资1200万元承包300亩荒坡。从培育第一株树苗到建成50栋特色民宿,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到年建成接待8.6万人次的全国最美休闲农庄,鲍彪虎硬是把“穷山”变成“绿色银行”,他累计带动68户农户脱贫,发放工资超1200万元。
从“打工汉”到“土专家”,鲍彪虎一路勇敢“逆袭”。2023年,鲍彪虎用1500亩基地、“农工商文旅康”融合模式在宁夏创新推出的“田间职称”评审中脱颖而出。“答辩时,评委问我怎么说服农户流转土地,我就讲老乡们攥着分红说‘比种洋芋强’的场景,这份土地上的成绩单,比任何论文都有说服力。”鲍彪虎自豪地说。
高素质农民的职称“含金量”也能转化为“生产力”,贺兰县科海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常晋有切身体会。作为当地水产养殖的“技术大拿”,他依托高级水产工程师的职称优势,将传统的“土办法”升级为“新科技”,成功打造了“光明渔村”,辐射带动银川市水产养殖面积6.5万余亩,让养殖户年均增收2万元,新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科技贡献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以前被叫‘石老板’,现在成了‘石教授’,称呼变了,责任也更重了。”石常晋说。
在吴忠市利通区,5.8万条农户服务记录填满了高级农艺师杨福成的笔记本。这位深耕土地23年的“老把式”,凭借5.38万亩土地托管、200吨农药包装物回收的绿色成绩单,顺利评上职称。他通过与种植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打通了农业生产服务的闭环。“以前农民靠天吃饭,现在有职称证书,银行贷款、项目合作都主动找上门。”杨福成翻开账本,去年新增的服务订单里,“高级农艺师”头衔成了隐形的“信用担保”。
自宁夏2021年6月率先全国试点“田间称职”以来,评审标准从“论文专利”转向“土地成绩单”,打破学历、资历限制,将“田间政绩”成为评审的核心指标。截至目前,全区587名人获得了高素质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自治区对高级、中级职称分别给予6000元、3000元一次性奖补,并配套优先承担科技项目、享受信贷等优惠。这些扎根乡土的“土专家”,正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