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亚萍(右)和市乒协主席徐卫民交换礼物。 龚旭琪/摄
58岁,宁波籍前国手丁亚萍仍然挥动着乒乓球拍。
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乒乓国手,丁亚萍已经淡出国人视线许久,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她如今仍活跃在德国乒坛。
2024年9月,丁亚萍代表所在的德国俱乐部球队参加欧洲杯冠军赛的预赛,战胜了当时代表西班牙俱乐部的24岁国乒选手齐菲,率队以全胜战绩出线。
近日,丁亚萍回到家乡宁波,看望曾经的教练和队友。空闲之余,她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乒乓人生”——穿越五十载时光的一场追梦之旅。
带着没有退路的勇气
读小学时,怀揣着强身健体的愿望,体弱多病的丁亚萍开始了乒乓球训练。
或许是因为性格内向,还不到半年时间,丁亚萍就被体育老师“退回”。
“可能是当时没有进入教练的法眼吧。”丁亚萍笑着说。
一年后,丁亚萍的母亲遇到时任宁波少体校乒乓球教练周美珍。周美珍决定给丁亚萍一个机会。
重新拾起乒乓球,这是丁亚萍第一次“从零开始”。
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跟上其他队友的步伐,无论酷暑寒冬,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训练。
1977年,恰逢省队教练朱乃桢前来挑选人才,年仅10岁的丁亚萍被幸运选中,带着懵懂与无畏,她加入浙江省乒乓球集训队。
从此,丁亚萍离开父母开启了集体生活,与队友们共同训练、共同成长。“这段经历锻炼了我的意志,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丁亚萍说。
后来,省队破例将这位不可多得的好苗子转正。于是,丁亚萍在1978年成为省乒乓球队的正式队员。
丁亚萍的削球打法有些“怪”,不过,长期一起训练的队友总能抓到破绽,这让她在队内赛很吃亏。
“前面的主力队员一个接一个参加比赛出成绩,我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往上走。”丁亚萍说,很多比她年龄小的队员都进了国家队,但她还在为团体赛名额拼搏。“在我要放弃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机会。”
丁亚萍口中的机会是1987年广州全运会乒乓球女团比赛。当时的浙江女队,在全国范围内只能算是中游实力的球队,常年在10名左右徘徊,因此外界并不看好她们在全运会的表现。
不过,对于20岁的丁亚萍来说,这是属于她更进一步的最后机会了。
“打好全运会才有进入国家队的可能。如果这次没打好,基本上就要退役了。”

丁亚萍在德国比赛。本文图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磕磕绊绊闯进前12名获得全运会正赛资格后,浙江女队的首轮对手就是湖北队。后者拥有未来的奥运冠军陈静和乔红,以及1986年亚洲杯女单冠军胡小新。
带着没有退路的勇气,丁亚萍第一场意外地战胜陈静,给浙江女队开了个好头。随后浙江女队又“咬”下一场胜利,把如日中天的湖北队拖到第五场决胜局。此时,丁亚萍再次披挂上阵,对阵同为削球手的胡小新。
这场比赛,丁亚萍放下了压力,面对胡小新的“全台冲球”,她每个球都能回球上台,直接打垮对手的心理防线。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丁亚萍带领浙江女队跻身下一轮。后面的比赛中,丁亚萍更是战胜多位世界冠军,带领浙江女队一路“杀”进决赛。
虽然不敌山东队,但收获一枚银牌已经是浙江女队在全运会的历史最佳成绩。凭借这一成绩,丁亚萍顺利搭上了国家队的“末班车”,来到北京开始乒乓生涯的下一站。
国家队岁月
在当时的国际乒坛,削球打法是国乒面对欧洲选手的“撒手锏”,因此“削球手”丁亚萍顺利获得了出战国际比赛的资格。她代表国乒登上1989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舞台,参加女单和女双项目的角逐。
——在世乒赛中,她第二次体验到“从零开始”。
女单比赛,16进8对阵韩国选手玄静和,丁亚萍吃了个“闭门羹”。对手擅长右手直板生胶快攻打法,正手进攻速度快,力量大,线路变化丰富,压迫性非常足。再加上亚洲选手普遍会针对削球进行训练,所以丁亚萍更加吃亏。
开场后,丁亚萍率先拿下两局,而对手在熟悉球路后追平大比分。进入决胜局,丁亚萍一度以7:1领先,但分差不断被缩小,她和玄静和打得难解难分,比分胶着至20平。
此时丁亚萍先发球,几个回合后,玄静和发力杀球,球擦网落在丁亚萍这边,20:21。得到赛点的玄静和发球,丁亚萍接发球时搓了一拍,球同样打到球网顶端,挣扎了一下没能翻到对面,20:22,丁亚萍惜败。“当时太想赢了,虽然开场就一直领先,但信心还是不足,一直很紧张。”
丁亚萍想,单打失利,双打可能还有机会。巧合的是,在女双项目中,丁亚萍/李隽8进4的对手就是韩国组合玄静和/权美淑。因为没有三、四名决赛,所以8进4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决定着能否获得奖牌。
第一局,同样的20:20,不过这次的胜利者变成丁亚萍/李隽,她们顶住压力以22:20先下一城。势头起来了,丁亚萍/李隽以21:15再取一胜,跻身四强。
半决赛,丁亚萍/李隽1:2负于队友陈静/胡小新,用一枚铜牌为这届世乒赛画上句号。
两年后的1991年日本千叶世乒赛,丁亚萍带伤登场,第二次参赛。在单打赛场上,她一路过关斩将,挺进十六强。1/8决赛面对朝鲜名将李粉姬,丁亚萍在领先的情况下遭遇逆转,再次“折戟”。
双打方面,丁亚萍和李隽的组合不敌陈子荷/高军,再次倒在决赛门外。丁亚萍说:“决赛近在咫尺,我和搭档都很悲伤,因为冠军一直是我们心中最炽热的梦想。”
出国打球,超越自我
1992年,正在备战世乒赛的丁亚萍接到德国俱乐部的邀请。“当时中国名将童玲离开了该俱乐部,他们期望能找到一位合适的替代者。”丁亚萍说。
另一方面,25岁的丁亚萍在国家队属于“老将”,已经到了退役的年龄。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延续运动生涯的丁亚萍决定出国试试。
——更换环境,这是丁亚萍的第三次“从零开始”。

丁亚萍在德国参加比赛。
德国的一切对丁亚萍来说都很陌生。在国家队的时候,她的眼里只有训练与比赛。到德国之后,买菜、缴费、做饭……丁亚萍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琐碎。
德语学习更是一项重大挑战。初来德国,丁亚萍每周参加两次德语课程,第一学期结束后,由于所在级别的课程报名人数不足,无法继续,她便决定迎难而上,直接从第六级学起。
“我不想浪费时间,即使再难,也要向前冲。”两年后,丁亚萍的德语已相当流利,在日常生活中能应对自如。
丁亚萍对记者开玩笑道,德语可能适合宁波人学习。“德语很硬,宁波话也是‘石骨铁硬’。”

丁亚萍(右一)随队夺冠。
代表俱乐部打球的同时,丁亚萍还开始参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兼顾女儿的生活起居。
“每天早晨,我会先送女儿到幼儿园,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包括阅读材料和写论文。中午接女儿回家做饭。下午则利用女儿在幼儿园的两小时进行训练。”丁亚萍说,女儿升入小学后只上半天课,能够用来学习的时间反而更短了。
“赛季结束后,队友们选择去旅游放松,而我开始专心读书;当赛季再次开始时,学校则进入了假期。这样连轴转的生活,我经历了三年。”
2006年初,丁亚萍获得德国企业营销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书。虽然中国球员在德国打球的人数众多,但能够一边打球一边完成学业的却不多。“我毕业的秘诀在于,拿出练习乒乓球的狠劲来念书。”

丁亚萍(后排左一)随队夺冠。
丁亚萍说,在德国打球时,她已不再被那种“不胜即败”的极端胜负欲所束缚。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她在每一场比赛中都能超越自我,超水平发挥,也让对手对她愈加发怵。
这样的胜利,又如同催化剂般不断激发着她的信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越赢越自信,越自信则赢得更多。
从技术层面剖析,丁亚萍的右手横板正胶削球技术独树一帜,让不少对手深陷适应困境,堪称她的“秘密武器”。
“经常赛季进行到一半,其他俱乐部打电话过来‘挖人’,问我愿不愿意下赛季帮他们拿冠军。”丁亚萍调侃道。
虽是玩笑话,但2024年世界元老乒乓球锦标赛独揽三金,欧洲杯桂冠加身,德国联赛八次问鼎,德国杯亦三次折桂,多年联赛个人排名前列,足以证明此话非虚。

丁亚萍(左四)夺得2024年世界元老乒乓球锦标赛混双冠军。
如今,丁亚萍又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她计划着转型为乒乓球教练,将球技传授给年轻一代和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
这或许是她的又一次“从零开始”。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通过乒乓球缩短中国和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在体育界的距离,进一步推动两地在文化和旅游层面的互动与交流。”丁亚萍说,让乒乓球成为跨越国界的桥梁,大家在球桌上、在生活中,都能成为好朋友。
(记者 龚旭琪)
#宁波头条##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