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日报】

△近期走红的“AI老人言”短视频。
“孩子别往下滑了,有人托奶奶送你三句话”“划走就是你的损失,记住这几句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你见过以这种方式开头的短视频吗?视频中的老人或粗布麻衣、长髯飘飘、仙风道骨,或衣着华贵、鹤发童颜、举止优雅。他们不疾不徐地向屏幕前的“孩子们”分享着人生哲理、为人处事的智慧乃至情感秘诀。
王阿婆经常给孙子林先生发类似的鸡汤视频。林先生一看就知道是AI生成的,可王阿婆不信:“这些老人慈眉善目的,声音也很温和,怎么可能是假的?”她还教育林先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最近,一种名为“AI老人言”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这些视频看似正能量,背后却有营销套路之嫌。
【观察】
老人讲鸡汤文时 只有嘴在动
记者用“老人言”搜索微信视频号,看到很多相关视频,这些视频点进去,都是AI生成的老人在讲鸡汤文。有的视频下方有作者提示:内容为AI技术制作,虚构内容请谨慎甄别。而大多数类似的视频都没有标注。
这些“AI老人言”短视频的流量普遍表现不俗,其中不乏点赞过万、评论破千的作品。不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视频中的老人讲话时基本只有嘴部在活动,动作与表情都相当僵硬,像一张会说话的照片。原来,这些视频大多由生成式AI制作而成,套上数字人模板,让人物的眼睛和嘴巴动起来,再加上配音,就成了“霸榜”的热门视频。
记者搜索发现,不少电商平台、二手交易平台都有商家在售卖此类视频的制作教程,甚至有卖家宣称“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搞定,一个作品涨粉7万,轻松月入1W+”。
【调查】
价格不到两毛钱?你想简单了
在流量即是王道的竖屏时代,一个成功案例便会引来无数效仿者趋之若鹜。简单的“AI老人言”视频真能让你致富吗?
为一探究竟,记者在电商平台仅花0.17元就购买到一份“AI数字人老人言”教程包,拍下后不久,卖家便发来领取链接。教程包内容丰富,有视频有图片有文字,不仅详细讲解了项目概况、准备工作、作品制作以及后续的变现方式,还细心地为买家准备了对标账号、AI老人图和老人言语录等素材。
用1号AI生成老人的图片,再用2号AI提取对标账号的文案,最后用3号AI套上数字人模板,只需3个免费的AI软件,再加上简单的剪辑操作,就可以快速生成一个“AI老人言”视频。
操作简单易上手,如果想靠制作这类AI视频致富,那你想简单了。记者按照视频教程尝试制作一个“AI老人言”视频,发现如果按教程所言使用AI数字人软件自带的“智慧老者”配音,需要开通价格398元的App年卡会员。这只是开胃菜,398元年卡会员只是基础版,仅能支持用户生成约60分钟时长的视频,约120条30秒视频。想靠堆叠视频数量快速起号,感觉10个398元也不够。怎么办?平台上有2998元的专业版年卡会员在等着你。
【提醒】
AI视频或留后手 向老年人兜售商品
老年群体容易被这些看似正能量的视频迷惑,成为被割的“韭菜”。“看着视频里那个娃娃冲我笑,多可爱啊,怎么能是假的呢?”面对孙辈的提醒,今年85岁的黄女士既震惊又疑惑。当被问及是否会购买视频里推荐的产品,黄女士说,要看买什么,如果东西好,她会尝试,“反正都是在网上买东西,人家还天天叫着奶奶呢,多亲切啊。”
78岁的颜先生说,这种视频看起来就是一个很有阅历和修养的老人在分享人生经历,乍一看确实看不出什么问题。“我们老人家也不了解这些新技术,分辨不出真假,短视频说什么就信以为真,还经常分享这种视频。”
“繁忙而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里,许多观众需要通过这些虽然‘鸡汤’但简短易懂的经典语录,来缓解内心的不安。”教程是这么写的。“AI老人言”视频正是洞悉了受众的这一心理,一般以“老人言……”开头,吸引观众情不自禁看下去,便于后续变现。
记者了解到,目前,“AI老人言”视频的变现渠道主要来自平台的流量激励、橱窗带货以及收徒,账号橱窗一般会上架一些人生哲理类书籍,或面向老年人兜售养生产品、生活用品等。
●专家观点
主动拥抱AI 提升数字素养
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他们本就缺乏了解新技术的渠道,只能被动地接收互联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新浪潮,很容易在AI生成的动人幻象中陷入被流量“割韭菜”的陷阱。
厦门市老年大学手机AI应用实操课卢凌老师认为,接受新鲜事物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也应该主动拥抱“AI”。从目前老年人对AI课程的热衷就可以看出老年人积极的学习状态。
卢凌认为,让老人辨别真假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他们。只要经过半天培训,老人基本上就能学会通过AI生成一些作品。当老人们知道这些AI作品的制作流程后,自然就有了辨别能力,也不容易上当受骗了。
▶记者手记
政策出台了 各界齐努力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明显标识,以减轻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技术滥用危害,防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等风险行为,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规范AI生成内容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实现对AI生成内容的有效监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平台方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对未标注的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排查和处理;另一方面,用户也应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增强对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厦门晚报 吴笛 黄颜希)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