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在当下,与其琢磨数据与算法,不如抛弃掉旧的方法论,是哪种类型片不重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观众接下来喜欢什么,但我知道下一部好的电影永远是大胆的、创新的、真诚的、坦率的。”
日前,第十五届北京电影节“最受期待青年导演作品”推荐盛典上,在台上一众侃侃而谈的导演中,一位身着绿色T恤和牛仔裤的青年导演却稍显与众不同,他是在场唯一一位拿着纸质讲稿在台上推介自己作品的导演,说话方式里有京味儿的慵懒,但言语中又满是真诚,这很张大鹏。
活动结束之后,张大鹏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并回顾了自己即将上映的新片《躺平俱乐部》的创作心得。在他看来,电影是从生活中来,电影也在影响着每个人。“现在年轻观众更喜欢的是一种姿态,除了创意本身,你是怎样去表达的,也非常重要。”张大鹏补充道。


张大鹏上台领奖
“躺平”不是真的“躺”
电影《躺平俱乐部》,讲述了一对被生活“毒打”后想逃避的男女,偶然撞入彼此的世界。在片方最新公开的开机预告片中,张大鹏来到周游、黄米依两人开设的“不躺平俱乐部”应聘,用轻松幽默喜剧的风格定格了电影基调。
封面新闻:为何想要拍摄这样一个故事?
张大鹏:我是想讲北京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虽然片名有“躺平”,但其实并不是真的倡导躺平,而是想说偶尔“躺”一下,算是一种放松。
封面新闻:你自己怎么看待“躺平”这件事?
张大鹏:其实有些年轻人说躺平,实际上是自嘲,没有人真的愿意躺平。有时候只是表达一个刚毕业的人的无奈和自嘲,实际上这种无奈或者迷茫不单是当下有,每一代年青人都曾经迷茫过,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焦虑。
封面新闻:这次在几位主演的选择上,是出于什么方面的考量?在这次合作中,他们各自又给了你什么惊喜?
张大鹏:其实两位男女主演跟片子里的角色性格很像,他们都有很鲜明的性格,然后又都在拍摄中不断磨合,甚至成为朋友。
周游是我一直特别欣赏的一个演员。首先他挺有性格的,同时他又不是那种真的很浮夸的人,实际上你跟他聊天,会发现他脑子里对剧作和表演有很多想法,是一个很聪明的演员。黄米依是在大学的时候就演过我拍的广告,我也一直非常看好她。

张大鹏在片场
封面新闻:你想通过这部影片向观众提供怎样的情绪价值?
张大鹏:这是一部京味儿喜剧片,我也想尽量呈现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北京,所以片中的胡同和天空全都是后期做的,它会比较梦幻。然后当中的“躺平”不是真的就躺了,而是允许自己计划之外的事情发生,心态松弛一些。
封面新闻:这次的新片《躺平俱乐部》属于喜剧类型片,你觉得拍这种类型的电影需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到破圈?
张大鹏:我其实不适合去拍那种很深刻、很情绪化的文艺片。我能做的就是在有趣里带着一些温情的东西,我很多短片也是这种风格。

张大鹏
有些广告,比电影还会讲故事
2019年,张大鹏执导的《啥是佩奇》宣传片全网刷屏,也让张大鹏从摄影机后走向了聚光灯下。事实上,早在《啥是佩奇》爆火之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张大鹏就已经在广告圈内小有名气。回顾他的职业生涯,广告片和各类影视片拍了不少,其中还有不少获奖作品,他被业内人士称为“平均3个月拍出一个刷屏广告片”的导演。
封面新闻:过去拍摄大量广告短片的经历,是否让你更能理解观众的需求?
张大鹏:当然,因为广告是视频里的小品,是对导演技术的验证,它整个流程会很快,在起承转合中完成一个项目,就像实验室培养细菌一样,很快地迭代出新的东西。所以拍广告对拍电影肯定是有帮助的,会让你积累很多的经验。
封面新闻:拍广告和拍电影,对于导演而言需要注意什么?
张大鹏:观众看广告的时候是免费的,但是拍广告的压力在于观众看的时候是碎片时间,而看电影是沉浸式的,导演就要在这种区别里思考如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现在大家每天都笼罩在短视频的世界里,而且这些内容很新也很快,所以有时候拍电影也需要注意,如何尽可能用快的时间拿出新鲜的东西。年轻观众更喜欢的是一种姿态,除了创意本身,你是怎样去表达的,也非常重要。
封面新闻:在之前的论坛上,你说“但我知道下一部好的电影永远是大胆的、创新的、真诚的、坦率的”。你算不算那种更注重表达自己感受的创作者?
张大鹏:其实我认为创作者不是去一味地取悦观众,首先是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我自己是拍广告片导演出身,我要明白大家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面向的受众是谁?还有我该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我得在这几件事中间找到尽可能共存的一种方式。
(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