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死后你想被怎样埋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8:00:00    

2022年3月14日,美国华盛顿,一家从事人类遗骸堆肥公司的负责人在殡仪馆中展示一艘为逝者准备的“船”,上面装饰着鲜花和逝者的家庭照片 图/视觉中国

“葬礼其实就是一种体验,而我在迪士尼的工作就是创造体验,所以简单来说,我想做的就是重塑葬礼体验。”布拉德对香农·李·道迪说。

布拉德供职的公司在美国拥有36家殡仪馆、6家公墓。在从事殡葬行业之前,他在华特迪士尼工作了12年。如今他致力于重塑葬礼体验,他引入“多感官体验屋”,用高清投影仪、环绕立体声设备甚至气味制造机,让葬礼变成一场迪士尼花车秀一样的“记忆之旅”。

布拉德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香农·李·道迪的采访对象之一。从2015到2020年,道迪走遍美国各地,寻访殡葬师、殡葬业创业者,了解他们正在努力推动的殡葬业变革。此外,她走上街头与陌生人交流,请人回答两个几乎触犯忌讳的问题:你觉得我们去世后会发生什么?你希望遗体被怎样处理?

在2025年出版的中译本《我想这样被埋葬》中,道迪探究了21世纪美国日新月异的丧葬习俗,以及我们能从中窥见一个怎样的美国社会——殡葬业如何反映美国人对身体、个人以及宇宙运行方式的信仰和观念。

在道迪看来,在21世纪的美国,死亡正同时在三个层面上得到重塑:遗骸的处理、全新的仪式、来生的观念。遗骸处理从传统土葬过渡到绿色殡葬、遗体堆肥等环保方式。葬礼也不再局限于宗教框架,而是融入个性化元素,如“多感官体验”。越来越多人不再依赖宗教叙事,转而寻求“物质性来生”——通过纪念品、骨灰艺术品延续与逝者的联系。

在20世纪初的美国,死亡是“不可见的禁忌”——人们假装死亡不存在。而近年来,“正视死亡运动”(death-positive movement)兴起,呼吁人们直面死亡。许多殡葬从业者开始推动更开放的死亡讨论,甚至将遗体防腐视为“修复记忆”的手段,帮助生者淡化痛苦的回忆。传统上,遗体被视为需要“处理”的有机物质,但现代人更倾向于视之为“关系的媒介”——骨灰被制成珠宝、雕塑甚至文身墨水,成为生者与逝者之间的纽带。新的纪念形式——如线上悼念、骨灰纪念品——也正在兴起。

殡葬业的变革是社会价值观的镜像。从迪士尼式葬礼到绿色殡葬,从“死亡否认”到“正视死亡”,美国人正在重新定义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结。如何处理亲人的遗骸关乎的不只是生命的终点,还有生者与逝者关系的延续。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与香农·李·道迪的对话:

香农·李·道迪 图/受访者提供

死亡面前也有不平等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书中提到,你经历了五年内至亲的接连离世后,突然开始对美国人处理亲人遗骨的方式产生兴趣。

道迪:正是在这五年里,四位亲人的离世促使我开始关注死亡和死亡仪式,并将其作为研究课题。就个人经历而言,我认为我对死亡的思考并不比其他典型的美国人多或少——我十几岁时经历了一个病态的阶段,被死亡的美学所吸引(黑色衣服,涉足神秘学),但这在青少年中极为常见。

南方人物周刊:历史上美国人曾坚持传统土葬,他们大多信奉基督教,而基督教曾反对火葬,这些宗教人士在近20年如何回应新型丧葬方式的出现和兴起?

道迪:“传统”美国葬礼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但在20世纪,它通常包括防腐处理过的尸体、开放式棺材和一个永久墓地中用水泥衬砌的地下埋葬。其他研究人员给出的解释是,这一传统代表的不是宗教仪式,而是一种公民仪式,象征着对国家文化的归属感。

我的解读略有不同:这是一种纪念个人的方式。我认为,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种比传统宗教信仰更重要的“崇拜”。需要指出的是,新教教派很早就允许火葬,天主教会在1963年之后也允许火葬;美国的犹太人和穆斯林更强烈地反对火葬,但也不是普遍反对。在美国,死亡仪式与宗教的联系很弱,至少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如此。

南方人物周刊:当下美国流行着丰富多样的创新型丧葬文化,从“糖果自动贩卖机”式的骨灰盒到混着死者DNA的记忆玻璃,从骨灰画像到骨灰烟花筒……你还记得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丧葬文化时的情况吗?这种创新让当时的你感到惊喜,还是轻浮、不敬?在现实中,这些趣味的埋葬方式会被多少美国人选择,还是更大程度地流行于网络平台或殡葬业的宣传中?

道迪:这些“个性化”和定制化选择的受欢迎程度正在迅速增长,尤其是在60岁以下的人中。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做法,是我嫂子送给我一件珠宝,里面装着我侄女的骨灰,她17岁就去世了。因为那是她的母亲,而且死因悲惨,我绝对不会认为这种做法是轻浮或无礼的,事实恰恰相反。

通过采访,我确实遇到过一些人觉得有些新型丧葬做法令人反感,或者简直就是怪异,这种情况在书中描述的装有人体填充物的子弹和极端防腐处理中尤为明显。

2025年3月4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一位市民在狂欢节日游行中将逝世家人的骨灰撒入密西西比河 图/视觉中国

南方人物周刊:你提到,如今多样化的丧葬方式实际彰显了美国人对“个性化”的追求,全球其他国家地区有类似的情况吗?这种嬉皮休闲的方式反映了怎样的地区文化和社会根基?

道迪:我的意思是,美国人并非独一无二,而是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死者的性格和仪式选择来关注死者的个性。其中一些做法在其他地方也有所流行,比如人造钻石或绿色葬礼。然而,只有后者才真正大量流行起来(英国人称之为“自然葬礼”,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称为保护性墓地)。其他文化中也有休闲的嬉皮士文化,或者在20世纪后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这并不一定转化为各种各样的DIY死亡仪式。

美国的法律背景非常重要。至少在我们目前的宪法危机之前,政教分离是一项基本原则,它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人在处理死者方面的自由。为了避免法律挑战,联邦、州和市政府在管理死者处置方面一直采取非常宽松的态度。这与欧洲和亚洲的大多数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里的政府对可以和不可以对患病的尸体做什么以及允许进行哪些仪式有着严格的限制。即使其他国家的人想制作火葬画,或将亲人带回家在三天内自己清洗和准备尸体(这是工业化和专业化之前的传统),他们也被禁止这样做。在美国则不然。你可以说,死亡是我们受保护的自由之一。

南方人物周刊:富人能够选择花2500-25000美元将自己的遗体做成“生命宝石”,或花2900-25000美元购买一棵树的使用权,仅供自己骨灰的抛洒,而穷人的遗体只能埋进丛葬地,或是无人认领。哪怕是在死亡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与死亡有关的一切(包括遗体处理方式、葬礼仪式、纪念品)一方面在阶级上彰显特权者与穷人的差异,另一方面又在消费上证明着每个人的独特性。但穷人在死亡面前真的拥有追求“独特性”的选择吗?在殡葬消费业,单纯地怀念逝者与以消费标榜身份的界限在哪里?

道迪:来世并不存在平等。这与死亡面前的平等不同,后者意味着我们所有人都平等地面对死亡的现实——我们自己的死亡和亲人的死亡。从简单的意义上说,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没有人可以逃脱死亡的命运(尽管一些被误导的硅谷亿万富翁正在努力逃脱死亡)。

然而,在死亡后,如何处理遗体以及允许哀悼者如何纪念或对待死者,往往体现了一个社会在阶级、性别、年龄、宗教、种族和信仰方面存在的所有不平等。有时,就像美国穷人没有“权利”获得公共资助的葬礼一样,死者之间的不平等甚至比生者之间更大。美国并不是唯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国家,但考虑到美国在经济指标上是多么富裕,这种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我想这样被埋葬》

解除禁忌可以起到治愈的作用

南方人物周刊:在中国,近期有部关于传统丧葬仪式的电影叫《破·地狱》,台词说“葬礼就是一场show”,称葬礼仪式是为失去亲人的生者而准备的。人们需要一场盛大的仪式来告别。如今美国丧葬文化的关注点从逝者转移到了悼念者身上,这种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中国有的农村地区传统葬礼长达几天,在南方地区的传统葬礼上哭丧仪式非常重要,以哭和唱的形式纪念逝者,你认为这类葬礼表演中是否存在情感的真实性?

道迪:我不会说美国的葬礼文化已经从关注逝者转移到关注哀悼者。更确切地说,逝者已经成为仪式的中心人物——如果他们生前留下指示,他们可以在坟墓里指挥葬礼仪式。

葬礼总是围绕着哀悼者。我无法权威地谈论中国葬礼上的哭丧习俗,一种文化是如何创造一种“允许”的氛围的,这个问题值得探讨。通过引导所有哀悼者哀号和哭泣,人们为那些真正需要表达情感的人创造了掩护。这也是一种宣告逝者价值的方式,因为他们的离世引发了如此深刻的悲痛。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人为我们的离世感到难过,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在葬礼习俗方面,相反的做法——不允许表达强烈的情感——曾是盎格鲁和盎格鲁-美国新教葬礼的常态,人们被要求不要哭泣或哀号,这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控制行为,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心理伤害。不过,这种规范也为那些处于震惊状态的人提供了一种保持沉默的许可,也允许其他人私下表达悲伤。我们每个人对死亡的处理方式不同,每个死亡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同。我认为,人们对表达悲伤的形式和悲伤的时间越来越包容,因而可用的仪式日益多样。这是一件好事。

电影《破·地狱》剧照

南方人物周刊:在中国,坟墓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地,人们除了祭祀,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忌讳去墓园。而在西方,墓园是一个可以随时前往并给生者带来安宁的地方。你自己对墓园的印象是怎样的?你觉得为何出现这样的观念差异?

道迪: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墓地。它们通常是非常美丽的公园般的空间,里面种满了古树和鲜花,还有各种华丽的墓碑,讲述着有趣的故事。如今,大约有一半的美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但这些人可能就是那些愿意去墓地的人。

在美国的文化中,人们对鬼魂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与鬼魂交流,这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唯灵论降神会。虽然鬼魂可能会吓到你,但它们通常不会被描绘成能够造成伤害的。更常见的是,它们是中性的(既不是坏的也不是好的),甚至是乐于助人的。我们所爱的人的鬼魂不会因为他们不再拥有可辨认的躯体而不再是我们的家人,他们甚至有鬼魂的特殊能力并值得我们爱护。

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有清明节、中元节等为死亡设立的节日,人们通常都会以虔诚、慎重的态度进行祭祀活动。美国有哪些特意为死亡而设立的节日呢?节日的氛围是怎样的?

道迪:由于悠久的移民历史,美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地方。清明节在许多拥有大量华人的城市庆祝,我认为鬼节也是如此。墨西哥裔美国人社区的亡灵节和新奥尔良等天主教徒众多的社区的万圣节也是如此。这些传统不仅延续至今,而且还在传播。

我认识的许多非墨西哥人现在也会在11月1日为他们死去的亲人建造祭坛。人们发现留出一个特殊的时间来思念、思考死者并欢迎他们回到家中和生活中是有价值的。这是一种文化习俗,它赋予了另一种许可——思考死亡的许可。它不仅使对亲人的长期悲伤正常化,而且让对我们自己的死亡和来世的沉思正常化。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关于死亡和悲伤的禁忌被解除了。这可以起到很好的治愈作用。

2024年11月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人们参加亡灵节游行 图/视觉中国

死者继续以无数种方式存在于生者之中

南方人物周刊:除了土葬和火化,美国人对遗体的处理还出现了“重组法”、“碱性水解法”等呼应环境伦理的方法。遗体的处理方式也包括捐献,美国捐献遗体的人数多吗?新冠疫情后,中国捐献遗体的年轻人变多,美国有这样的趋势吗?

道迪:我猜“重组”是“堆肥”的误译?后者是一种较新的合法尸体处理形式,其中的生物材料利用微生物和昆虫幼虫迅速分解,就像处理食物残渣为花园制造有机肥料一样。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遗体捐赠一直是一种稳定的少数做法(不到1%的人选择或尝试这样做),但由于几个原因,这种做法正在衰落。

首先,想要将遗体捐献给科学研究的人往往是年长的白人男性,我们不需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尸体或遗体。从医学和法医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缺乏有关其他类型遗体的信息——女性和年轻人。

其次,处理尸体甚至在市场上交易尸体的道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医疗机构经常因对死者的不尊重而受到批评。用尸体培训年轻医生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尸体的反应与活体不同。

此外,虚拟技术和3D打印已经创造出解剖的绝佳替代品,因此要求解剖的医学院越来越少。捐赠的尸体还有一些罕见的其他用途,例如测试分解过程,但这些研究规模较小,每年不需要很多尸体。更常见的是器官和组织捐赠,以帮助急需医疗的活人,但这被称为“医疗捐赠”,而不是“科学捐赠”。在这些情况下,捐赠是部分的,仍然有遗体需要通过埋葬或火化处理。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书中提到,你的父亲晚年身患肾癌并拒绝相信自己会死,这种死亡否认帮助他享受了最后的乐趣。这也涉及美国的临终关怀,在美国,身患重病的人大多会接受什么样的死亡观念?

道迪: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而且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所以我无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美国与其他地方有数百项关于临终关怀患者心理、临终过程、姑息治疗和临终者权利的研究。我能说的是,临终关怀运动对人们规划自己的葬礼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源于对临终关怀阶段病人自主权的普遍倡导。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葬礼选择的个性化和由临终者设计的富有创意的告别仪式。

2025年3月11日,美国拉斯维加斯,人们在伍德隆公墓为54名埋葬在此的贫困犹太人举行纪念活动 图/视觉中国

南方人物周刊:死亡在中国是一个比较禁忌的话题,传统文化重生轻死、惜生讳死,以至于许多人面对亲人离世时,常常感到迷茫、无助。美国对死亡的讨论度和重视程度是怎样的?美国人会系统地学习与死亡相关的知识吗?美国的死亡教育对丧葬文化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道迪:美国人对死亡的接受和否认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19世纪是一个死亡痴迷的时期,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死亡崇拜(与当时的英国文化相同)盛行。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谈论个人死亡变得更加禁忌,我指的是你自己的死亡或你亲近的人的死亡。抽象地谈论大规模死亡(例如冷战期间核大屠杀的幽灵)或将死亡作为情节手段在好莱坞电影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完全是允许的。美国电影长期以来都是血腥或恐怖的——充满了死亡。

正如我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最近几代美国人被错误地描述为否认死亡。我认为他们并没有否认死亡,而是否认悲伤。过去禁忌的不是死亡,而是强烈或长时间的悲伤表达。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的影响和关于心理健康挑战的更公开的对话。

南方人物周刊:这本书出版至今,你收到了怎样的反馈?这些反馈是否改变了你对美国殡葬行业的认识?

道迪:谢谢你的提问。我认为第一版(2021年秋季)是在人们因 Covid-19大流行而对死亡话题感到精疲力竭的时候,所以这本书一直在缓慢但稳定地找到它的读者。读者非常多样化——从加拿大的殡仪馆负责人到人类学学生,再到最近经历亲人离世的个人。在后者中,我收到了最感人的消息。

我不确定是否有人想读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我也不确定那些读过这本书的人是否会理解,虽然我远非任何一种精神领袖,但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死亡的安慰之书。最令人欣慰的是,听到这么多人——包括那些面临死亡的老人——说这本书减轻了他们对未知的焦虑。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一种转变。虽然我没有形而上学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论断,但在这本书中,我提供了大量的历史和人类学证据,证明死者继续以无数种方式存在于生者之中。这是一种无私的来世,也许是最好的来世。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欧阳诗蕾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记者 段彦琳

责编 周建平

相关文章
  • 苹果股价遭遇重挫!iPhone会涨价吗

    美国关税大棒,让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苹果公司股价遭遇重挫。4月4日,苹果股价大跌9.25%,报收203.19美元,市值一夜之间减少超过3100亿美元。外媒援引分析人士的观点认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世界各国征收了一系列全面的关税,这可能会极大地改变全球贸易格局,而iPhone等消费品可能是受打击最严

  • 道指暴跌超2200点,纳指跌入熊市!鲍威尔:调整货币政策“为时过早”

    美国股市连续第二天遭受重创,当日收盘暴跌。昨夜,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单日下跌2231.07点,跌幅为5.50%;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跌322.44点,跌幅为5.97%;纳斯达克指数下跌962.82点,跌幅为5.82%。纳指从高点下跌超过20%,进入熊市,道指平均指数进入修正。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

  • 美国防部:蒂莫西·霍将卸任美国家安全局局长职务

    当地时间4月4日,美国国防部表示,蒂莫西·霍(Timothy Haugh)将卸任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兼网络司令部司令的职务。美国国家安全局隶属于美国国防部,是美国最重要的情报机构之一。美国网络司令部则负责执行进攻性和防御性网络行动,同时监控国防部的网络安全。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美国三大股指连续第二天收盘暴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进入熊市

    来源:北京青年报总台记者当地时间4月4日获悉,美国股市连续第二天遭受重创,当日收盘暴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231.07点,收于38314.86点,跌幅为5.50%;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跌322.44点,收于5074.08点,跌幅为5.9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962.82点

  • 2/10年期美债收益率非农日跌约3个基点,特朗普关税冲击之下本周均跌超25个基点

    周五纽约尾盘,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跌3.42个基点,报3.9943%,本周累计下跌25.51个基点,整体持续震荡下行,周五北京时间19:30发布前60分钟跌至3.8564%,逼近2024年10月3日底部3.7828%。两年期美债收益率跌2.97个基点,报3.6520%,本周累跌25.58个基点

  • 太离谱!这个地铁口怎么了,谁来都得"扭两下"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长江南路地铁站4号口外的人行道上一气儿安装了17根红白警示杆!!!!!!!!!!!!!!!!!这些警示杆是用来阻止非机动车停上人行道的但不到50公分的间距有必要密密麻麻像插秧吗?——着实给市民造成了不便有市民吐槽在这些阻车杆间穿行就好像似在"绕桩"练功长江南路站是轨交18号线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