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提示
他投身油气勘探事业三十余载,以“为国找油”的初心破解地下油藏密码。作为油气勘探领域技术创新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国际领先的“两宽一高”(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河北省在该奖项主研项目的空白。
他就是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专家、东方物探公司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张少华。4月21日,张少华登上202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领奖台。
人物名片
张少华,我国石油物探领域知名专家,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专家、东方物探公司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
从业30多年来,他聚焦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物探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等重大战略需求,牵头推动一系列技术攻关和原始创新,带领团队创建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理论及技术体系,引领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研制宽频可控震源和新型节点仪器两大核心装备,实现地震勘探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主持研发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两大工业软件,破解软件封锁的“卡脖子”难题,促进我国地震勘探技术赶超国际领先水平。

2022年6月24日,在柴达木盆地,超大地震数据接收仪在作业。东方物探供图
投身石油勘探展才华
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石油勘探者前赴后继的热土。
搞物探,就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1991年,张少华从长春地质学院硕士毕业后,义无反顾投身塔里木石油大会战。
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为张少华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当年的塔里木盆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工区没有路,很多设备都要靠人抬肩扛。”张少华回忆,沙尘暴一来,就连被褥里、饭碗中都是细沙。白天,他和同事徒步采集数据;晚上,在漏风的帐篷里分析资料。
2001年,面对迪那2三维国内物探史上最复杂的山地勘探项目,张少华作为现场技术总负责人,带领团队将卫星遥感技术首次引入山地勘探。他组建“飞虎队”在直升机支援下攀越百米断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以往需两年的数据采集,实现了国内山地三维作业新跨越。
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清晰呈现地下构造,支撑迪那2千亿方大气田的发现,让“西气东输”国家战略有了坚实底气。
推进物探技术自立自强
能源安全是国之命脉,我国70%以上剩余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找到这些埋藏在地球深处的油气资源是一个世界难题。
面对油气勘探关键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历经15年,张少华带领团队研发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与装备。
这套技术体系在理念方法、高端装备、工业软件等方面都取得了系统性突破,解决了全球最复杂地质条件的油气勘探难题。
自主研发的“两宽一高”技术装备软件体系中,EV56宽频震源突破低频激发技术瓶颈,将深层探测能力从5000米延伸至万米;全球首台30万道超大道数地震仪,使数据接收通道数提升30倍,同步精度达到微秒级;五维数据处理软件创新宽方位成像算法,让地下构造如高清CT般立体呈现。
“就像用4K摄像机替代老式胶片机,‘两宽一高’技术有效解决了深层地震资料成像不清的难题。”张少华解释。
张少华全力推动“两宽一高”技术在国内外实现大规模应用,应用项目456个,面积近34万平方千米。
在国内,“两宽一高”技术有力支撑了近年来中国石油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和一批重大勘探发现,也为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顺利部署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油气重大发现和持续增储上产。
一流技术是搏击国际物探高端市场的“敲门砖”。
在中东高端市场,应用“两宽一高”技术,成功实施23.4万道全球最大道数采集项目,创造5.49万炮全球最高日效纪录。
2018年,东方物探凭借“两宽一高”技术,赢得阿联酋ADNOC(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全球最大陆海三维勘探项目。
几年的项目运作,东方物探创造的多项中国技术和操作标准写入国际石油公司作业规范,ADNOC项目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典范。
目前,东方物探业务已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为300多家石油公司提供物探技术服务,带动11万人就业,连续10年稳坐全球物探行业营收榜首。
科技报国永远在路上
在张少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我为祖国献石油”,道出了这位物探技术领军人物的赤子情怀。
“当年,铁人王进喜发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今天我们要用科技力量端牢能源饭碗。”张少华说,石油物探人就是要秉持石油精神,把个人追求熔铸进国家需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生命最灿烂的光华。
为祖国找油找气,始终是石油物探人最大的价值体现。
“我们不但要做为国找油找气的主力军,更要做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张少华说。
近年来,东方物探建成了全国唯一一家油气勘探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申建全国油气领域首个国创中心——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
作为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技术专家,张少华表示,将加大攻关力度,继续开展纵波、转换波、横波联合的全波场地震勘探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打造更多装备、软件核心利器,在“两深一非一老”油气勘探领域取得新突破。
从戈壁荒漠到深海蓝疆,从塔里木盆地到中东高端市场,张少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油气勘探技术难关,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2017年1月14日,东方物探研发的可控震源车在鲁卜哈利沙漠中作业。 东方物探供图
相 关
“两宽一高”技术,为地球做“高清CT”
在位于河北省涿州市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可视化中心大屏幕上,地壳深处的褶皱、断层、油气储层纤毫毕现,地下万米的岩层裂隙清晰可辨。
这是“两宽一高”技术为地球做的“高清CT”。
据介绍,“两宽一高”技术好比用高清相机拍照片。宽频带指低频可控震源的宽频激发,能获得更丰富的低频信息,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识别砂体横向边界,预测含油气性,有效提高反演可靠性;宽方位可以提供更多的观测角度,提高构造成像精度,有利于各向异性研究;高密度如同照相像素增加,使数据采样充分,成像边界更加清晰。
宽频、宽方位、高密度——三个关键词背后,是东方物探团队十五年磨一剑的突破。
创新“充分、均匀、对称”全波场采样新理念,明确“频带宽度、观测方位、采样密度”三大要素的物理含义及赋值,为地震波场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成像奠定基础;首创宽频大吨位可控震源,全球唯一实现1.5Hz—160Hz激发,频宽拓展到6个倍频程以上,探测深度达万米;研制全球首台30万道级地震仪,创新多级并行时钟同步等方法,解决海量数据精准、实时接收难题,关键指标领先国际先进装备,填补高端接收装备行业空白;发明叠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等五维解释方法,解决了复杂区裂缝型油气藏预测不准的难题;突破交替激发低效采集技术瓶颈,发明高效混叠采集和数据保真分离方法,实现了“两宽一高”采集工业化落地……东方物探全面实现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化。
“作为石油人,我们对‘测得全’‘采得快’‘探得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首席专家张少华说,要持续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探核心软件、装备和技术,炼成“火眼金睛”,看穿地层深处,让油气勘探的“眼睛”更智慧、更快速、更明亮。
在东方物探的成果展厅,鄂尔多斯庆城十亿吨级页岩油田、塔里木万米科探井、川中万亿方天然气区……这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支点背后,都有“两宽一高”的技术烙印。
截至目前,“两宽一高”实现大规模应用,覆盖国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及海外18个国家43家油公司,应用项目456个,支撑国内陆上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助力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部署实施。在海外,成功实施23.4万道全球最大道数采集项目,率先应用高效混叠采集方法,创造5.49万炮全球最高日效纪录。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