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咏瑾
与你同频“呼吸”,与你同步“心跳”,当你患病时,代你疼痛忐忑,为你寻找“最优”的那条医疗途径……拥有这样近乎克隆体的数字分身,这样的体验即将从电影与游戏中走向现实。
南方+镜头带你走进广州最新国家级大科学装置
最近,一则科技新闻引发全网关注——我国正式启动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建设,并计划打造“能呼吸、会试毒试药”的“数字生理人”。
这一消息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革新医疗健康领域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社会影响力的角度看,“数字生理人”的诞生绝非简单的技术突破,它可能重构医学研究范式、推动伦理观念革新,甚至改变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知。
从实验室到社会:医疗健康的“数字革命”
“数字生理人”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模拟人体细胞全生命周期动态演化的数字模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它将为疾病研究、药物测试、衰老干预等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准工具。

细胞谱系设施效果图。
传统医药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目前全球创新药研发平均耗时10年、耗资26亿美元,但临床成功率不足10%,根本原因在于药物研发过程主要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不能准确模拟人类生理系统反应。
而“数字生理人”通过数字化复刻人体细胞代谢、免疫反应等过程,能够预演药物在“数字患者”体内的效果,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这种“量体裁衣”式的精准医疗,不仅可能让罕见病治疗迎来曙光,更将推动医疗资源从“一刀切”向个性化服务转型,例如通过采集偏远地区患者的细胞样本生成“数字分身”,医生可远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此类技术普惠推广后,将使医疗资源的数字化分配更加均衡合理。同时,这一技术还将重构医疗伦理概念,解救实验动物的痛苦。
由现象到原理:还原和揭秘生命的真相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人类细胞谱系设施的建立,旨在绘制每个细胞的“生命地图”——产生、分裂、聚合、消散……从受精卵到衰老的全过程都能被数字化记录,形成与我们个体精准对应的数字映射:对面的那个“你”,既是“你”,又不是你,是数字化的无形且虚拟的“你”,是“广义上”汇入天地之间江河湖海的你……

这种对生命微观机制的透彻解析,或将揭示癌症、阿尔兹海默症等重大疾病的根源,为预防医学提供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正如专家所言:“了解细胞如何变化,就能理解生命如何运转。”
我们不妨畅想一下,这项技术或可在人类对于生命极限的认知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模拟细胞衰老过程,科学家可能找到延缓衰老的分子靶点,人类追寻千年的关于“长生不老”的梦想或可窥见终极答案!
从“工具”到“伙伴”:公众健康观念的不断革新
公众对“数字生理人”的接受度,将深刻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当前,虚拟数字人已在文旅、电商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多数仍停留在“工具”层面,与用户的情感联结较弱。相比之下,“数字生理人”因直接关联人类健康,更易激发起人们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患者可能将其视为“救命稻草”,过度依赖数字预测结果;另一方面,对技术不确定性的担忧也可能导致抵触心理。假设数字模型与真实人体存在一定的折射偏差,错误结论是否会造成医疗事故?这种信任危机需要技术透明化与科普教育来化解。推动技术开源、建立公共数据平台、制定行业标准,将成为确保技术红利普惠于民的必要路径。
另外,一对一的“数字生理人”若广泛进入现实应用、来到我们周遭,与我们的关系恰如数字化平行宇宙中的两个“自我”相对而立。你情绪欢欣或低落、你是按时作息还是凌晨夜宵,你的身体也许短时间内静默无声,但对面作为你镜像的数字生理人早已灵敏地给出反应——这从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更为便捷地关注自我、重新理解“生命”和“人生”的关系,有着更为复杂多面的意义。
从此刻到未来:当生命科学踏上“数字新大陆”
“数字生理人”代表的是生命科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
目前,虚拟数字人正从“形声模仿”向“形具神生”进化,未来或成为AI智能体的核心载体。在医疗领域,这种进化可能表现为“数字生理人”从单一器官模拟扩展到全身系统联动,甚至与真实人体通过脑机接口实时交互。未来医生或能通过数字镜像体,实时监测患者健康状况,提前预警疾病风险。这一愿景的实现需要跨学科协作。
当前,我国在数字人领域已形成多强格局,而人类细胞谱系设施的启动,将进一步整合生物医学与信息技术资源,助力我国在全球生命科学竞赛中抢占高地。

广州国际生物岛。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2025年可谓人工智能应用爆发式发展的关键之年,仅年初涌现出的几个关键词,已为我们描绘出关于“人类智能进化”动人心魄的图景:脑机导出并分析脑电波助力ai自动拓展式拟人,情感交互系统助力机器人产生类人情感,外骨骼机器人藉由动力增强体魄,数字生理人模拟全身细胞的诞生和消亡……一块块未来“新人类”的拼图正在聚拢、成型,众多研究者以及互动尝试此类新技术的公众发挥的作用既似创世,又似造人,并且还是以相对“弱小”的身体(与具身智能相比)和不足百年的生命造出了反应速度更快、智商更高、躯体更为强健、比单个人类延续时间更为漫长的“类人”。
我们既欢迎这样对生命奥秘和高新技术的勇敢探索,也应持续以人文思想对技术发展的B面“每日三省”: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自然,而是理解与守护生命。以数字生理人为例,当数字技术揭开细胞演化的面纱时,我们不仅需要追求技术的精进,更需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唯有在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中,“数字生理人”才能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国之重器”。
【作者】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