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济源以“叫应”机制转移“隐患点”群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08:53: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刚开始我的思想还有点转不过弯,现在又没有连阴雨,好好的不让我在家住了,非得叫我住到‘大队部’。”7月23日,处于太行深处的济源王屋镇东西山村村民王世聪说:“现在明白了,这是党和政府为咱好,担心咱的安全出问题哩。”

在“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山区往往因地质地貌复杂,遇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出现山洪、塌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济源全面落实“叫应”机制,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并组织转移群众避险。

济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杨永强介绍“叫应”机制: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由以往容易被忽视的短信通知改为电话通知,而且直接通知到群众本人,确保预警信息不仅要‘发得出、送得到’,还要‘叫得应’。”

在东西山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已经成为村民的临时安置点,会议室、活动室等功能室干净整洁,被临时改造成村民的“家”,村民各自的生活用品摆放有序。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喜说:“村里所有处于地质灾害点和住在土坯房、切坡房及窑洞的群众,已通过‘叫应’机制全部转移到这里。”

为保障转移群众住得安心,王屋镇政府在临时避险点配备了纯净水、方便面等生活物资,救生衣、雨靴等防汛物资,绷带、担架等医疗物资,并安排专人负责群众的饮食、住宿和医疗保障。

东西山村村民赵常江说:“原来住的是单门独户,现在住到这里又安全,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又开心,像一大家子一样,感觉挺好的。”王屋镇党委书记卢雪鹏说:“我们实地走访到每一家,制定‘一户一策’避险转移方案,采取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目前已妥善转移安置涉及30个行政村的130户216名群众。”

济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需要转移的人员分为山区和平原区。对山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危房住户,一是分散到市区自行安置或投靠亲友,二是集中到村委会,三是集中到属地敬老院等机构。对于平原区所有具有安全隐患的土坯结构房屋住户,必须进行转移安置。截至目前,已成功妥善转移群众262户494人,全部安置在安全的临时避险点。

相关文章
  • 庆阳市将防汛抗洪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根据雨情、汛情发展变化趋势,经综合研判分析,并报请庆阳市政府同意,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自7月26日5时30分起,将庆阳市防汛抗洪应急响应由IV级提升至Ⅲ级。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全市防汛调度会议安

  • 济源以“叫应”机制转移“隐患点”群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刚开始我的思想还有点转不过弯,现在又没有连阴雨,好好的不让我在家住了,非得叫我住到‘大队部’。”7月23日,处于太行深处的济源王屋镇东西山村村民王世聪说:“现在明白了,这是党和政府为咱好,担心咱的安全出问题哩。”在“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山区往往因地质地貌复杂,遇到

  • 呼和浩特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致全体市民倡议书

    广大市民:近日,呼和浩特市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气象部门已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为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呼和浩特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如下倡议:一、请市民合理安排出行,非必要不外出。二、请市民远离高层建筑、电力设施、大树、广告牌以及河道、堤岸、山坡、泄洪区等危险区域,避开积水路段及下沉式立交桥。三、严禁在河

  • 汛情就是命令 防线就在一线 直击赛罕区防汛一线的坚守身影

    7月24日呼和浩特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为切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赛罕区各镇、街道闻“汛”而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强化应急演练、充实物资储备、加强宣传引导等多项举措,织密织牢防汛安全网,全力打好防汛主动仗。人民路街道组织工作人员开展防汛入户排查,重点对老旧房屋、低洼

  • 民乐县新天镇:党建引领 织密交通安全防护网

    新天镇坚持党建引领,主动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夯实防控基础、强化管理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增强镇域内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织密交通安全防护网。强化宣传提高思想认识。线上依托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定期推送典型交通事故警示案例;线下利用节假日群众返乡时间节点,组织镇村干部开展“敲门行动”加强入户走访宣传,用通

  • “法律直通车”开进大集

    本报讯 记者金松报道 为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7月15日上午,本溪平山区“公共法律服务直通车”开进热闹的桥头大集,开展“接地气、聚人气、有实效”、热热闹闹的普法宣传。这次普法宣传由平山区法律援助中心、信合公证处及辖区两家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现场发放《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