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侨大学牵头,泉州师范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黎明职业大学联合组建的“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省级示范实践队,深入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及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地开展实践调研。

实践队师生在暨南大学校史馆和华侨华人文献馆调研
走进暨南大学:侨史浸润初心,共话爱国情怀与育人之道
实践队首站来到暨南大学,参观该校校史馆,通过丰富的文字、文物、视频等资料,感受百年侨校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在华侨华人文献馆,实践队员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了解华侨华人奋斗历程,感悟其在祖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如何发挥侨校优势与担当,培养高质量人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践队师生与暨南大学师生展开座谈交流。双方就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模式改革、侨校学生组织建设等话题进行讨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久国表示,唯有通过“取经问道”深化交流、互学互鉴,才能做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实践队师生在暨南大学开展座谈交流
漫步暨南大学校园,实践队师生们触摸镌刻着各国名称的“万国墙”,感受侨校百余年跨越山海的文化脉络。华侨大学学生郑烨轩表示,“侨校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传承爱国情怀,凝聚侨心侨力,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育人路径,让中国文化借侨校平台走向世界。”
深入南方科技大学:科创筑基育人,共探创新型人才培养密码
实践队怀揣着对创新型高校科研育人密码的探寻,前往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校,南方科技大学依托地域科技创新优势,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在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成果展馆,实践队员探究其“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路径。展陈中,作为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制度的标志性改革——“‘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引发实践队员热议,该模式生动体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改革导向,为实践队理解新时代高校人才选育机制提供了参考。

实践队师生在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成果展参观
随后,实践队前往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作为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南科大牵头建设的重大基础科学设施公共平台,该实验室秉持“立足湾区、服务全国”,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这里不仅是高端科研设备的集聚地,也是“科研服务社会”理念的实践地。

实践队师生在南方科技大学树礼书院交流参观
实践队在树礼书院辅导员周南的引领下,切身感受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制与学分制结合”的特色管理模式。树礼书院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其品牌活动“重走长征路”组织学生探访革命旧址,让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扎根青年心中。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施彦军在树礼书院为实践队员进一步解读“书院制”。他表示,“书院制”是打破专业边界的“育人共同体”,能让不同学科学生同住共学,夯实专业根基、涵养人文情怀,实现“做有温度的学问,育有担当的人才”。
探秘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创新传承交融,共寻产学研融合新范式
实践队带着对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的思考,探访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
实验室内,“零磁”医疗装备等前沿设备构成“科技矩阵”,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科学”。“我们致力于将传统中医药的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实验室讲解员的介绍让实践队师生深切感悟到,科创赋能是中医药培育新质生产力、迈向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核心动力。

实践队师生在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调研参观
“我们要将此次所见所学带回校园,融入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唯有持续深耕前沿科技,才能让中医药在全球舞台上彰显出新质生产力的独特力量。”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王嘉华在参观交流后感慨道。
华侨大学学生张伟鹏说:“在粤港澳大湾区,一路感受创新的不同形态。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用‘科研+企业’的模式,让中药从古籍走向现代生产线;暨南大学的多元氛围里,不同文化如溪流汇涌,蕴含跨界创新的可能;南科大的实验室里,仪器运转声里跳动着前沿探索的脉搏。三者各有侧重,却都在证明:创新从不是孤立的火花——既需传统根基,也需开放土壤,更需硬核探索。这种立体的创新生态,比任何单一成果都更有具启示意义。”(文/图 施彦军 吴雪君 许钧恒 詹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