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国彬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阅读。 受访者供图
春风化语
教育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每个师生都有创造奇迹的可能;教育唯一的确定性,就是每个师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辽宁省朝阳市的群山之间,乡村学校的铃声伴着晨光响起数十载,赵国彬的身影在其中穿梭了32年。他让薄弱村小率先实现“数字班班通”,让书香浸润乡野校园,更用细腻关爱照亮留守儿童的成长路。
2006年,赵国彬到杨树湾镇一所不足200人的村小任校长,面对“学生少、流失多,经费少、条件差”的困局。彼时全国中小学推行“光盘播放班班通”,但他认定“要搞‘数字班班通’,让优质资源真正走进课堂”。
缺钱,他带着教师四处奔走,靠捐助和集资凑齐五万余元;缺经验,他反复研究设备操作,手把手教教师电子备课。最终,这所偏远村小在朝阳市小学中率先建成“数字班班通”,年底便实现电子备课全覆盖。
2012年,他接任中心小学校长,带着四人课改团队赴山东取经,将“海量阅读”引入课堂,还亲自执教语文课,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为学校埋下“以读立校”的种子。
2018年,他调任波罗赤镇中心小学,面对700多名师生仅有20平方米藏书室的窘境,赵国彬将闲置的旧钢构食堂改造成近400平方米的“最美阅读空间”——有空调、饮水机,还为教师准备了咖啡。
为让阅读融入教学,赵国彬为学校定制“以读立校,以思启智、以写育人”的理念,搭建分阶段阅读体系:低段用绘本启智,中段要求三四年级学生每年读100本约10万字的书,高段侧重精读方法;他还删除教师考核中的“学生成绩”项,代之以“成长积分”——看纪录片、读图书均可积分,能兑换图书、电影票等,甚至当一周校长助理。
孩子们的成长始终牵动着赵国彬的心。学生玉玲的母亲去世,寄养在舅舅家,生日无人记挂,他和班级同学悄悄筹备。次日,他带头唱起《你的生日》,全班同学齐声合唱让玉玲泪中带笑。秋收时,因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在外打工,赵国彬独自到地里收玉米,一群学生突然跑来帮忙,边掰玉米边问难题,那句“你有活儿就告诉我们,干完就补课”的真诚,让他读懂了师生间最纯粹的情感。
32年过去,他的教育实践从一校辐射到更广的区域:通过“国培计划”,为五省区校长分享阅读经验;成立“赵国彬工作室”,带动十所学校探索阅读教学;专著《阅读花开》成为乡村教育的参考样本。谈及坚守,他想起孩子们晨读的书声、家长期待的眼神,“守望乡村教育,便是守望乡村的未来,那些在书香中成长的少年,终将带着这份温暖走出大山,又回馈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