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网箱中鲷鱼群游,休闲渔船上满载欢笑,还有飘香的客家咸鸡与悠扬的惠东渔歌……5月8日,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将镜头对准惠州市惠东县,聚焦渔民转型、渔村文化及海洋牧场建设,惠东蓝色经济画卷在全国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近段时间,惠东向海而生的发展活力,受到各级媒体关注。就在刚刚经历的“五一”假期,惠东滨海旅游也迎来了口碑逆袭。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共有78.6万人次来到惠东旅游,同比增加40%,其中滨海景区接待量便达62.82万人次。以惠东172公里的海岸线粗略计算,假期的每一天,每公里沙滩上,就有超过700名游客打卡。

数字背后是旅游服务质量的蝶变。过去,因堵车长龙、高价停车、海鲜宰客等痛点,让惠东滨海景区每逢假期必上“热搜”,折射出粗放型旅游发展的深层矛盾——重短期收益、轻服务提质。

而今年,惠东以“绣花功夫”破解难题:海龟湾景区施行预约免费停车,设置专线接驳缓解拥堵;开放更多公共厕所、淋浴间给予游客“方便”;志愿者和村民变身文明引导员,被游客夸赞“好贴心”……点滴细节让游客切实感受到服务温度。
管理升级的同时,旅游体验也在迭代。白天赶海拾贝、夜晚篝火烟花,不仅有沙滩音乐节、礁石营地、帆船冲浪等多元业态,还有海龟科普馆、渔村文化馆等文旅场所。旅游企业不再局限于“卖客房”,而是打造“沉浸式体验”,把简单的看海升级为玩海、懂海、爱海。

当下,旅游市场已经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支撑。从全国趋势看,今年“五一”国内出游3.14亿人次、消费1802.69亿元,文旅业极大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商品零售等关联产业发展。
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催动着更多市民走出家门、奔赴山海。面对即将到来的端午、暑假等旅游旺季,惠东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维持景区服务水准,还需在精细化服务与差异化体验上深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从“量增”迈向“质增”。

比如,能否针对节假日客流规律,探索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提前调配运力与服务资源?能否借鉴山东日照的“龙王献宝”赶海活动,推出符合惠东特色的文化体验?能否调动更多村民或组织,参与旅游服务实现“联农带农”?
旅游业的提质升级,本质上是对人性化服务的持续加码。当每个游客都能在惠东找到专属的“海洋记忆”,这片被央视点赞的蓝色海岸,必然能成为全国游客的“诗与远方”。
南方+记者 乌天宇
【作者】 乌天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