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亟须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3:39:00    

【学思践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这不仅是对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成就的延续与升华,也是筑牢民生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保持政策总体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因此,在过渡期后仍要确保帮扶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资源支持总体稳定,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在目标、机制、行动上无缝衔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根基。一方面,延续优化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就业支持力度,织牢防止返贫致贫的“安全网”;另一方面,重点针对易返贫致贫群体,分层分类落实兜底保障、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长效措施,确保脱贫基础更稳固、群众内生动力更可持续。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两不愁三保障”是我国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也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政策。因此,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求,具体而言,坚决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动态清零义务教育失学辍学问题,确保脱贫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同时,加强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对新增危房做到“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同步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筑牢民生兜底防线。通过机制优化和群众参与,确保脱贫成果从“达标”迈向“提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根基。

建立防范返贫致贫长效机制。防范返贫致贫长效机制需以动态监测为基础、精准帮扶为核心、风险防控为支撑,形成政策协同、资源整合、群众参与的治理闭环。一是‌织密动态监测预警网络。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测体系,建立“信息筛查+入户核查+部门联审”三级预警机制。二是‌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体强化开发式帮扶,拓宽其增收渠道;对无劳动能力的群体健全兜底保障网,确保底线稳固。三是‌强化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完善灾害风险排查和应急预案,建立“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重建”全链条响应机制。四是‌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将扶志扶智融入帮扶全过程,通过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特色产业等方式增强区域造血能力。

提升帮扶效能。健全县乡村联席会议制度,压实行业部门、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职责,完善“监测—帮扶—跟踪—销号”闭环管理,定期开展帮扶成效“回头看”,杜绝形式主义和数据失真。通过科技支撑、机制创新和资源聚合,推动防范返贫致贫工作转向“智慧治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防线‌。

‌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和就业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以特色化、全链条发展和‌增强产业“造血功能”为抓手,通过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县一业”特色产业体系,以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拓展就业帮扶渠道,通过“家门口就业车间”承接发达地区订单、开发灵活务工岗位,吸纳弱劳力及留守群体就近就业。在此基础上,强化政策协同与市场机制联动,通过“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实现内生发展。通过产业全链升级与就业精准护航,形成“以产促就、以就稳产”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深化东西部协作帮扶。东西部协作帮扶需以机制创新、产业联动、人才互育和民生共享为着力点,推动区域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深化东西部协作帮扶,应加快完善“双向赋能”产业协作体系‌,通过“东部市场+西部工坊”模式整合资源;‌完善人才交流与技能培育机制‌,推广“双向挂职”“订单式培训”等举措;‌强化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衔接‌,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化协作;‌创新协作机制与风险共担‌,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协同框架。通过全周期、全要素赋能,使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帮扶”向“造血共赢”转型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长久动力。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帮扶持久动能,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协同发力,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可持续帮扶格局。一方面,推进“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引导企业通过产业投资、就业帮扶、消费助农等方式,精准对接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发挥专业优势,聚焦教育、医疗、技术培训等领域开展公益项目,补齐民生短板。同时,完善政策保障与荣誉激励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的信息共享平台,倡导公众通过志愿服务、消费帮扶、公益捐赠等渠道参与,汇聚社会帮扶合力。通过凝聚全社会共识与行动,筑牢防范返贫致贫底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作者:余少祥,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机关运行保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相关文章
  • 数智海丝看泉州|“黑灯工厂”,如何年产马桶400万套?

    【来源:光明网】7月23日,“数智海丝看泉州”媒体采风活动走进福建泉州南安市,探访九牧厨卫有限公司及南安市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感受智能制造为生活带来的便捷、舒适及个性化体验。九牧智能马桶“绿色黑灯工厂”已全面实现生产车间少人化、管理交互智能化、绿色低碳生产,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九牧集团供图南安地处福

  • 全州:一根干米粉串起一条产业链

    近年来,全州县大力发展干米粉加工产业,以一根干米粉撬动大市场,“链”出种植、加工、销售、物流、就业等产业,书写特色农业“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走进全州县龙水镇禾美稻香现代农业示范区,从高空俯瞰,千亩稻田与村庄、河流、青山、绿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夏日江南田园风景图。近看,沉旬甸的稻穗压弯枝

  • 新疆有色金属产业深加工基地揭牌 年产25万吨铜杆项目投产

    7月12日,新疆有色金属产业深加工基地揭牌暨25万吨/年铜杆投料生产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机器轰鸣的现代化车间内,全球顶级的连铸连轧低氧光亮铜杆生产线正式启动。随着火红的铜液在百米长的生产线上流转,直径8毫米的低氧光亮铜杆顺利下线。据介绍,该产品导电率、柔软度、拉伸度等30余项核心指标均达到世界顶级标

  • 邵阳学院学子新宁行:采撷崀山茶韵 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红网时刻新闻7月13日讯(通讯员 刘羽炫 朱可馨 申雅鑫)近日,邵阳学院文学院“崀山红韵,青锋助新”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邵阳市新宁县舜皇山,开展为期两天的产业调研与文化探寻之旅。促进团成员们躬身田间车间,体悟茶农辛劳,传承制茶匠心,并运用新媒体为茶产业注入活力,以青春智慧践行助农兴村之路。促进团成员在

  • 长图|超2200亿元!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7月11日下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在广州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文、长图|陈倩 侯梦菲

  • 央媒看广东|CGTN:广东从世界工厂迈向创新高地

    Transparency近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播发报道《广东:从“世界工厂”迈向创新高地》,点赞广东在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上不断进化,孕育出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世界级企业,如今广东正在低空经济、AI、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奋力领跑。报道指出,华为、腾讯、大疆、中兴、比亚迪等世界知名的科技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