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海南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一批融合了“大模型+场景”的解决方案型产品集中亮相。它们不再只是“新技术的展示”,而是正快速走进真实生活。
调用大数据,我们会发现手机App活跃度呈现出一组规律曲线:每逢周一,办公软件和AI大模型工具的使用频次都会明显攀升,它们与人同步进入“开工模式”。
当你还以为AI办公只是依赖大语言模型时,在消博会上出现了“模型叠加模型”的新升级。

带着这款在消博会上功能首发的智能办公本,邀请一号馆到五号馆的五位馆长一同去探馆。办公本将讲解内容实时收录,不到一分钟,系统就完成了亮点信息的自动整理,成了采访报道的“知识库”。参展商讲述,这款办公本的核心是Deepseek与他们自研大模型的深度协同,实现了理解、归纳、反馈的一体化。

参展商 张瑜:今年的升级,让两种不同的大模型深度思考,更加可视化了,把效率提升起来。
在本届消博会上,不少企业对AI工具的应用已从单一模型的调用,走向多模型协同。消费产品不再是孤立功能的堆叠,而是开始围绕场景,构建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现场,一个智能家居样板间吸引了大量参观者。这套系统融合了传感模型、语音模型和智能App:当用户说出“我要休息了”,灯光会自动调暗、窗帘缓缓拉上、助眠音乐播放;更进一步的是,在另一个展台,智能看家系统依托AI视觉算法实现老人跌倒预警、婴儿看护等9类场景精准监测,守护家庭安全。

参展商 郭杨勇:“智慧家居”早已不是新概念,但实现它的路径正在被重塑。嵌入多个专业领域大模型,不是算力的叠加,而是对用户体验逻辑和消费需求的深入思考。

从第五届消博会的众多新品来看,AI不再只是工具,正在成为消费场景的“基础设施”,深入嵌入千行百业中。大模型叠加大模型,技术不再停留在研发端,而是实实在在落地到生活场景;消费也不再被动接受,而在与技术的互动中不断进化。这也正是不断创新的消费新方式能在中国这个超大市场中,不断从尝鲜走向日常的深层逻辑。
监制丨王琰 宋镜
制片人丨梁丽娟 郭茜 杨潇 姬缘 代斯琳
记者丨李啸虎 刘佳昕 郑晓明
摄像丨董羽 唐志坚 杨光
编辑丨张博 张志 贺煜 张昊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宓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