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静/文 见习记者 赵永涛/图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牌匾花落西平,实现了“首创必成”的庄严承诺。时间回溯到2024年8月,河北沧州移风易俗工作会议上,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作为唯一县级党委书记作典型发言。他以《坚持“五同五共”,推进移风易俗常态常效》为题,向全国传递了破解“乡风庸俗化”难题的西平智慧。这份获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高度肯定的“西平经验”,正是文明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绽放的又一缕芬芳。
今日的西平,文明新风如春风拂面,城市品质在精雕细琢中蝶变,服务效能在用心用情中提升,交通秩序在文明礼让中井然,每一个灿烂的笑脸里,都跳动着文明的脉搏;每一处崭新的风景中,都流淌着文明的血脉。

县领导躬身入局破陋习大联动
西平县委、县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将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创新构建“1+10+N”政策体系,犹如十把金钥匙解锁文明密码。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的责任链条环环相扣,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西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侯公涛任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甘泉任指挥长的指挥部,其他处级干部全部躬身入局包乡镇,乡村干部走村入户解难题,村民代表结对帮扶传新风,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文明创建大格局。
西平县坚持党群同建共享,明确“谁来抓”;坚持全民同心共树,推动“典型抓”;坚持任务同题共答,突出“重点抓”;坚持机制同建共治,确保“长效抓”;坚持多方同推共进,创新“融合抓”。“五同五共”机制如同精密的文明齿轮,咬合起各方力量:党组织同频共振把方向,部门协同共抓聚合力,干群同心共建创典范。287个行政村的四会组织,既当文明的“播种机”,又做陋习的“啄木鸟”。县纪委“十不准”规定为党员干部戴上“紧箍咒”,2.3万份承诺书化作移风易俗的“军令状”。
在这里,每一张监督网络都在编织文明的经纬。“红黑榜”的刚性约束与“道德评议会”的春风化雨在这里相得益彰。一面是“一约四会”的制度篱笆,坚决遏制高价彩礼的蔓延;一面是“乡村光荣榜”的道德灯塔,照亮见贤思齐的心灵航程。这种刚柔相济的“西平模式”,既破除了陈规陋习的坚冰,又培育了文明新风的沃土,让移风易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孝风润乡土 福地养天年
淮韵楚风交融的千年古县,不仅孕育了嫘祖始蚕的文明薪火,更在新时代谱写着“服装新城”“中原渔都”的振兴故事。而最令人称道的,是这片沃土上“八十不算老,百岁精神好”的乡风民谚,88万百姓中竟藏着160余位百岁人瑞,真应了那句老话:“家有老,是个宝”。
五沟营镇那对“百岁鸳鸯”吕振清、韩棉,用白首齐眉印证了“少年夫妻老来伴”;盆尧镇龙堂村的“百岁三姐妹”陶款、陈冲、李枝妮,天天拄着拐杖串门唠嗑,也是对“活的赛神仙”这句话的最好注脚;而出山镇110岁的孙品老人更用满脸寿斑讲述着“仁者寿”的古老智慧。全县19万银发长者中,80岁以上占2.5万,人均寿命79.6岁,比全国高2岁多。这数字背后,既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馈赠,更是“孝顺传家久”的文明积淀。

满城文明风 平民亦英雄
在豫南大地,西平县正用一个个温暖故事诠释着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这里不仅有百岁老人比邻而居的长寿传奇,更有危难时刻显身手的平民英雄,共同编织着一幅文明乡风的生动画卷。
2025年5月27日的清晨,柏城街道上演惊心动魄一幕:102岁老人误将窗户当门,半个身子已悬在窗外。危急时刻,商户陈淑提一声呼喊点燃了整条街的爱心接力。十几双普通的手,一张寻常的草垫,在几秒钟内织就生命之网。这感人一幕从央视荧屏传向全国,网友赞叹:“这才是文明城市该有的样子!”
而在信阳龙湖公园,西平籍现役军人张军伟用行动诠释着“忠诚与奉献”的军人本色。探亲途中听闻落水呼救,他毫不犹豫跳入冰冷河水,在湍急暗流中救起两名昏迷群众。当救护车呼啸而去,这位00后战士却悄然离开,只留下湿透的背影。

6月12日23时许,驻马店市西平县柏苑街道小洪河橡胶坝水域,一名少女意外落水。西平县消防救援大队接警后闻令而动,迅速集结指战员赶赴现场。消防员一边用温暖话语安抚少女情绪,缓解其紧张状态,一边凭借丰富经验,利用专业救援装备争分夺秒施救。将少女成功营救上岸。 这些故事背后,是西平乡风文明的深厚积淀。
百岁老人宴 孝善传千年
在洪汝河荡漾的碧波里,西平县将孝道文化酿成了绵长醇厚的岁月陈酿。这座被时光眷顾的中国长寿之乡,正以创新之笔勾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代图景:柏城街道的“每家端出一盘菜,我们小区充满爱”上升腾的不仅是菜香,更是血脉相融的亲情;西平县“照出最美全家福”里定格的何止笑颜,更是生生不息的家风传承;西平县妇幼保健院健康义诊传递的岂止关怀,更是“悬壶济世”的古道热肠。

2024年重阳佳节,西平县“百岁老人宴”谱写了最动人的生命诗篇:十位期颐的寿星与儿孙执手相望,银发与青丝交织成跨越世纪的温情画卷。

文化润乡土 文明沐乡风
西平县深耕“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的沃土,构筑起“一馆一园一墙一街”的文化风景线。移风易俗主题展厅如明珠点缀乡野,文化公园绿意葱茏间流淌着文明的韵律,630面文化墙绘就乡村文明的“流动画廊”。《移风易俗三句半》的乡音俚语、《于自力的婚事》的诙谐演绎,让新风尚在欢声笑语中入脑入心。
走进盆尧镇陈老庄村,走进出山镇罗岗村,85%的家庭门前,一块块镌刻着“孝悌忠信”“勤俭持家”的家训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门楣上的装饰,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密码,一笔一画间,是祖辈的谆谆教诲;一字一句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好家风如清泉,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滋养着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脉。
在西平县权寨镇郭庄村成立了文苑乡村文化合作社,按照“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总体思路,发挥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文明乡风传递强大正能量。西平县百分之八十的村庄都有大铜器乐队,一年一度的大铜器展演丰富和滋养着村民的文化生活,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杨庄乡、权寨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让文化的“软实力”化作乡村振兴的“硬脊梁”,在洪汝河温柔的臂弯里,西平县正以文化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出一幅流动的文明长卷。
创新为起点 文明绽新韵
“六创六评”活动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身边好人”“节俭之星”的道德光芒,上万名移风易俗示范户成为引领风尚的标杆。“晒出最美全家福”活动中,张张笑脸如繁花绽放,汇聚成幸福的长河。
在专探乡赵寺村,在柏亭街道范楼村……“红事460元标准”“白事大锅菜”的村规民约,正通过“村民大食堂”的袅袅炊烟,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观念与习惯,书写着新时代的西平样本。而杨庄乡马楼村的“幸福食堂”更显人文巧思——闲置宅院蜕变为温情驿站,百岁老人免费用餐的暖心政策,与孕育希望的共享菜园相映成趣。这里既是飘散烟火气的食肆,更是传承孝善的“精神祠堂”。 西平县10余个乡镇兴办的“移风易俗大食堂”,用统一的宴席标准打破了“人情债”的恶性循环。这套刚柔并济的治理体系,既有预警管控的雷霆手段,又有春风化雨的循循善诱,让文明新风吹遍阡陌田野。

小切口大文明 微积分新乡风
这里,每一分文明积分都在诉说蜕变的故事。走进宋集镇崔庄村的“文明积分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贴着特殊的“文明价签”。村民牛富强用参与环境整治的30个积分、简办婚事的50个积分,换回了沉甸甸的米油,更收获了比商品更珍贵的荣誉感。这种“以德积分、以分换物”的创新实践,在西平大地蔚然成风,文明行为从抽象概念变为可量化的温暖数字。

婚俗改革的春风,吹散了高价彩礼的阴霾。在“三减三增”的婚俗新风下,全县287个行政村织就的红娘协会网络,如同月老手中的红线,串联起新人追求真爱的脚步。集体婚礼上,汉服嫁衣的飘逸美过金银首饰的浮华,不要彩礼的赵爱珍一家用开明豁达诠释了“嫁女不是卖女”的真谛,成为十里八乡竞相效仿的典范。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县婚嫁彩礼已蜕变为“创业基金”,户均节约2.5万元的背后,是“喜事新办”理念的落地生根。红白事支出锐减40%以上,98.6%的群众满意度见证着这场静水流深的文明变革。
近年来,西平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目标,擘画“凝心聚力、实干兴西”总蓝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浪前行。“十县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十化”问题逐步破解;着眼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大胆创新、积极实践,让“移风易俗新风尚文明西平正能量”的春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西平县先后荣获全省首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文明家园”先行县、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2023年5月,在西平召开了全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现场观摩交流会。2024年5月,县委书记侯公涛同志作为全省唯一一名受邀的县级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参加了第一期全国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向全国展示“西平经验”。

破除乡风庸俗化,不在豪言壮语,而在润物无声的坚持;不在表面文章,而在深入骨髓的文明自觉。西平县以移风易俗为支点,撬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如今,西平大地上,古老的文化基因与新时代的文明新风交织成诗,让乡村振兴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文明滋养,让西平既留住了传统文化的根脉,又绽放出新时代的文明之花。展望未来,这片土地将持续深化“五同五共”机制,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角落,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既有乡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西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