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乙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的与银河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8岁时,他获得了一台折射式望远镜,从此,他的镜头里不仅星空璀璨,更探索天体奥秘。
“当照片一张一张曝光、堆叠,千百光年外的星云慢慢清晰地显现出来,我就特别激动。”4月27日,描述起成功拍摄星云的感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丁乙说。
丁乙,2001年生,苏州人,从小爱好天文,拍摄天体超过10年。在他的镜头下,遥远的星空神秘而浪漫,浩瀚无垠、引人遐想。也不禁让人好奇:一位非天文或摄影专业的在校学生,如何成功业余“追星”?
好时间、好时机 遇见绚烂星光
丁乙介绍,成功拍到绚烂的星光,取决于时间和时机。
时间上得挑大晴天、大气波动小、视宁度好的夜晚,时机则取决于被拍摄天体的位置,以太阳系内的天体为例,木星的拍摄最好选择“大红斑”(木星上最大的风暴气旋)面对地球的时刻;关注木星和其卫星的位置,运气好可以拍摄到卫星与其影子在木星前方经过的画面;对准月球上的晨昏线附近,可以拍到立体感最丰富的画面,明暗的光影给月球添了一份静谧。

丁乙耗时六年拍摄的土星环朝向地球的角度变化(2018-2023)。受访者供图
如果只是观测行星和月球,对地点通常没有很高的要求。丁乙的拍摄地常是自家阳台或者校园操场。架起望远镜,肉眼所见大概率只有许多暗弱的恒星。别气馁,移动镜头,便能捕捉到木星、土星和金星等亮度比大部分恒星更亮的行星。
“通过望远镜目视观测,太阳系内的每个行星也就是绿豆大小的点,只有用专门的器材拍摄,才能看清楚更多细节。”丁乙说,在拍摄时,他会换上专用的行星摄像头,这种摄像头像素密度高、帧速高,拍摄数万帧后再用软件叠加锐化,才能得到清晰的天体相片。
二手设备助他“追星”
苏州的天文科普氛围浓厚,四十年前就成立了青少年天文观测站。丁乙的父母为中小学老师,对儿子的天文爱好十分支持。
2009年,8岁的丁乙获得了一台折射式望远镜,这套初级设备让他欣喜非常,当年7月22日,一场百年难遇的日全食在我国长江流域上演,苏州下大雨,设备到位了,却因天气未能看上这场日全食,谈及此事,丁乙的语气充满了遗憾。
2015年12月初,苏州遭遇超级寒潮,丁乙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走向自家阳台观测星空,只因寒潮过后天气透亮、万里无云,正是观测、拍摄的好时候。“其实已经不记得当时观测了哪些天体,就记得观测时内心快乐的感受。”丁乙回忆,虽然后续着凉感冒了,但他并不感到后悔。进入大学后,他的观测和拍摄就更加自如。

丁乙使用远程天文台拍摄的玫瑰星云。受访者供图
在普通人眼中,天文摄影“高大上”,费用不菲。事实上,丁乙使用的设备并不昂贵,拍摄使用的单反、长焦镜头绝大部分都是二手产品,较为特殊的设备是一台八寸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以及行星摄像头,是父亲在他高中时为他购买的,一直用到现在。
高考时,丁乙因为分数不够,没能填报天文专业,最后选择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否有遗憾?“不遗憾。如果兴趣成为了职业,我也不一定能一直拍到现在。”丁乙很豁达。
兴趣和科研穿越时空重合
天文摄影者跑空是常态。
去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为了捕捉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丁乙和女友5月1日便飞往海南,提前前往发射场附近踩点。发射当天,天气晴好,两人一大早就在一处商用楼的顶楼放置好长焦镜头,信心满满。
下午,离发射不到2个小时,楼顶已挤满了约200位航天爱好者。不料,暴雨突然倾盆而下,小镇很快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丁乙和女友一边给自己披上雨衣,一边保护摄影设备,两人被雨淋成了落汤鸡。

2021年9月,丁乙在海南文昌拍摄的天舟三号发射任务。受访者供图
火箭最后在暴雨中成功发射,作为近距离观看者,丁乙震感强烈,仿佛“五脏六腑都要被震出来”,“费了特别大的力气,但雨天拍摄效果就是会不如人意,心情很沮丧,但也没办法。”
即便遭遇失望,丁乙的拍摄热情也从未消散。
仰望星空带给了他丰富的奇妙时刻。在新疆尉犁,他拍摄下神舟十八号返回舱与大气摩擦、推进舱烧蚀的珍贵画面,图片入选了视觉中国《2024影像纪年》年度画册。

丁乙在新疆尉犁拍摄的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受访者供图
2020年暑假,他拍摄下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奔赴太空的画面。2024年,他保送研究生,在导师朱祺琪教授的指导下,聚焦火星地貌精细测绘,使用的遥感数据中,有一部分就来源于“天问一号”,兴趣和科研穿越时空,巧妙地重合了。
拍摄十余年,在丁乙眼中,真正“出片”的图也不过几十张,和拍摄时的付出相比,图片的版权收益极少,“日常我是一个挺‘社恐’的人,拍摄星空让我感到快乐和舒适,也会一直拍下去。”丁乙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