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出,中国经济明显回升向好,内外信心有效提振,叠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力稳外贸稳外资等举措不断出台,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接连落地中国,外资正用实际行动加码投资中国市场。
兴业沃土

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整块的钢板被送入冲压机快速变成各个零部件,机械臂在流水线上灵活运作、精准搬运。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CEO施睿哲认为,汽车行业正在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而中国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奥迪有决心和意愿参与到这一发展进程中。

“奥迪为中国市场制定了明确的电动化战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施睿哲介绍,“在长春,我们建立了奥迪在中国的首个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工厂规划年产能超过15万辆。生产基地配备了最先进的技术,在数智化、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树立了标杆。我对我们今年的下一步计划充满期待。”

宝马i5纯电动汽车在位于辽宁的大东工厂下线(2024年1月8日摄)。新华社发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逐步把先发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合作优势。奥迪、宝马、奔驰等世界汽车巨头也正加快在华布局和电动化步伐,抢占中国汽车市场份额。
优化环境

由海乐中国生产的香辛料产品。(受访者供图)
来自德国的海乐集团,自1995年落户山东济南以来,不断将德国工艺与中国食材碰撞出新火花。“梅菜扣肉披萨”“火龙芝心香肠”“苹果鸡肉香肠”……这些中西融合的创意食品,是海乐集团深耕中国市场的成果。
海乐集团的数据显示,2024年,海乐中国产值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6.88%,预计2025年订单将继续增长,主要来自食品工业和餐饮渠道。

位于山东济南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的海乐中国生产基地。(受访者供图)
海乐中国首席执行官金强蔚告诉记者,中国各级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比如通关便利化、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海乐在华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和发展信心。海乐计划进一步扩建济南生产线,研发生产更多“好味道”。
金强蔚介绍说,从项目推进到政策落地,济南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高效务实的支持。国内高校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中国市场不仅为海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让企业看到了食品行业的创新方向。“我们将继续扎根中国,共享发展机遇。”他说。

这是3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拍摄的“投资中国”展区。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释放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和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关切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助力高水平开放的举措有序推进,必将为外资企业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坚定同行

先正达集团全球植保中国创新中心项目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今年以来,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接连落地中国,计划投资额高达330亿美元,众多外资企业用加码投资中国市场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依然是跨国投资的高地,“看多”“看涨”中国仍是广泛共识。

这是2024年11月8日在第七届进博会拍摄的达能展台。达能是进博会七届“全勤生”。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达能全球首席执行官盛睿安表示,“我们在中国培养的优秀人才团队,既服务于本土市场,也推动着全球业务发展。中国不仅是创新高地,更是人才汇聚之地,拥有全球顶尖的人才储备,涵盖了科学研究、人工智能和商业领域的各类精英。”

“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说,“目前我们仍在持续投资,不断扩建工厂,扩大研发中心规模。”

这是2024年5月8日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拍摄的华晨宝马第6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宝马集团深深扎根中国,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告诉记者,“如今,我们不仅在中国拥有德国以外最大的生产规模,还建立了德国以外最庞大的研发体系——超过3,000名研发人员。”

从规模扩张到结构升级,外商投资从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领域延伸。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之变,折射中国市场前景可期。数据显示,目前外商在华投资覆盖20个行业门类、115个行业大类,累计设立企业124万家,投资额近3万亿美元。

1月9日,轮船靠泊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卸载(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远航。乘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浩荡东风,外资企业与中国携手同行,必将在开放合作中实现更大发展,为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更多正能量,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2025年1月19日拍摄的福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熊洁
记者:王欢
配音:胡函博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