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型号对了,厂家合格,设备齐全,消防证、质保、发票一样不少,但燃气公司还是不认。”提起开通燃气的经历,上海奉贤一位商铺房东卫女士(化名)仍感困惑。她在奉贤区西渡街道的一间小区底商尝试接入天然气时,却因“商用报警器”是否要安装、应该怎么装等事陷入了长时间的困扰。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不少沿街商铺申请安装管道天然气时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其背后,是各方对政策理解上存在分歧。
小商户自购设备遭“碰壁”
“我们这种小店就是夫妻店,长时间要守在店内,中午做点饭,夏天冲个凉,晚上接孩子做个饭。”卫女士名下的这间店铺主营家装建材类业务,此前,她一直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做饭和淋浴。为了配合这两年在上海全市推开的“瓶改管”燃气安全改造,卫女士联系了奉贤海贤燃气公司,希望安装管道天然气,但燃气公司给出的整套安装报价要9000元,其中一半费用是用于安装“商用报警器”。这让她难以接受,“只是做个饭,不是做餐饮的,也要安装商用报警器吗?”
其实,自2021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第三十六条就明确规定:“餐饮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燃气的,应当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法学界也有观点认为,本法条中的“等行业”应扩大理解为一切使用燃气的单位。原因是,该条款旨在确保燃气安全,仅局限于餐饮行业并不能真正实现立法目的。上海市燃气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也回复称,按照上位法的要求,本条适用于所有非居用户,如果房屋性质属于商铺,则需要安装商用报警器。
了解相关安全政策后,卫女士拨打了“12345”询问能否自行购买相关报警设备。市政燃气回应称,商户可以登录上海市住建委官网自行选择备案的报警器。该官网的公示名单包括代理公司名称、厂商名称、产品型号和代理公司联系方式等。
于是,卫女士先按照备案公示的名单咨询了几家代理公司,收到了代理公司的报价单后,她发现燃气报警器价格不便宜:“一台可燃气体控制器价格为3000元,可燃气体探测器价格则为2600元,光报警器产品费用就要5600元。”其余代理公司的产品报价也在3000元至6000元不等。与此同时,卫女士在购物平台上找到了其中一家燃气报警器的生产厂商“中安探公司”,发现厂家也在经营零售业务,价格仅为数百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将备案公示截图发送给店家,要求寄送型号一致的产品,最终花费900多元购买了相关设备。
厂家技术人员也强调:“厂家直销产品与备案产品型号完全一致,性能也完全一致。”并发来了标明产品型号的发票、厂商营业执照、防爆合格证和消防产品认证证书等资料。

商户按照公示型号从厂家处购入产品。

商户按照公示型号从厂家处购入产品。
但后续的安装和燃气开通过程,却一再搁置——尽管卫女士自行选购的报警器产品型号符合要求,合规证明一应俱全,但燃气公司却告知卫女士还需要提供代理方在上海市的“备案资料”,否则哪怕是同一厂商、同一型号也不行。“最后我只能重新花钱找了代理公司重新购买,安装他们的产品。”她无奈地表示。

燃气公司却告知还需要提供代理方在上海市的“备案资料”(最下方字样)。
卫女士说,周边许多商户因为高昂的改造费用干脆放弃了申请燃气接入。“我们那一排店铺,只有我一个人申请了。大家都嫌贵。”记者实地走访了附近底商,沿街十余家商户中,仅有两户完成了天然气改造。多数商户表示,费用高、流程复杂,是他们“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一位炒菜店的店主坦言:“天然气当然好,但安装太贵了,我们负担不起。”

一家炒菜店因是租户,未安装天然气,只能购入大型电锅炒菜。

多数商户表示,费用高、流程复杂,是他们“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上海市瓶装液化石油气替代改造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餐饮单位燃气报警装置费用由用户承担,各区还给予每户4000元定额补贴。在采访过程中,绝大多数商户都对相关安装和补贴政策表示“从未听说过”。可见,在政策执行的末端,信息壁垒成为商户配合燃气改造的又一道“看不见的门槛”。
政策落地仍存“信息差”
为何一个小小的报警器,成了商户与燃气安全改造之间的“梗阻”?带着疑问,记者联系了燃气公司、报警器生产厂家、代理公司及燃气管理处等多方进行核实与了解。
首先,报警器生产厂家表示,卫女士所购产品型号与参数均为其正规产品,具备国家强制性认证和相关检测报告。但由于厂方并未参与上海本地销售渠道,无法派员上门安装,仅能提供远程指导。
代理公司则表示,自己在上海有备案资质,虽然设备是从厂家购入的,型号一致,但“售后服务、安全保障、安装规范”才是价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其渠道购置,才能保障后续维护和系统对接。“一旦出现泄漏或报警器失效,追责成本太高,非本地渠道我们不敢接。”一位燃气施工人员透露。
对此,上海市燃气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则解释称,产品是否合规的关键在于“是否通过国家强制认证标准”。工作人员指出,备案制度的核心,是确保销售产品在本地具备合法资质和可追溯性,并不意味着用户只能从指定代理处采购,“关键是产品本身是否合格。”
可海贤燃气公司方面却回应称,用户可以自购并寻找有资质的安装人员进行安装,但需要提供产品的“上海区域备案资料”,而这类材料往往只掌握在代理公司手中。绕了一圈,得到的结论是仍然只能从代理公司处购买。
关于价格问题,多方均表示“这是市场行为”。但同时也提醒,燃气设备涉及人身安全,安装人员是否持证、设备对接是否规范等环节必须经过专业审查。而商户也需警惕低价陷阱,有些网购的报警器可能为家用款式,无法满足商用标准。
总体来看,从政府监管、燃气公司到代理商、厂家,各方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温差”。卫女士坦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清晰透明的信息、更合理的选择空间。“一个设备能不能用,不该由‘是不是代理卖的’决定,而应由‘是否合格、是否安全’来判断。比如,在商户自购产品后,能否将备案资料替换为能证明产品合格的其他材料?”
燃气安全无小事,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执行过程模糊,容易让商户陷入“看不懂、弄不清、找不到人说理”的困境,也容易引发商户对公共服务的不信任。
要想减少阻力、提高效率,除了完善产品资质认证与备案信息的公开机制,也应推动多方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桥梁。
值得借鉴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在执行层面探索出更优路径。比如,成都市经信局联合四部门出台《非居民燃气用户报警装置实施指引》,写明了安装主体和相应材料。部分区域还由社区统一采购报警器,再找第三方公司集中安装,费用控制在2000元左右;南充市在四川问政平台回应称,已在当地引导市场价格,明确小型商户安装独立系统费用为2900元,集中系统则按探头、控制器、阀门分别定价,为市场定价提供透明参考。
燃气行业从业人士也建议,在推进上海市天然气改造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梳理备案流程、优化信息公开机制,同时加大对小商户的政策宣传、补贴普及与技术指导。唯有规范执行、完善配套、增强沟通,才能打通燃气安全“最后一公里”。
原标题:《900元的燃气报警器,只能多花几千元向代理商买?商户呼吁优化安装政策》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