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继雄

创新药的投资价值不是短期脉冲,而是长达数年的产业红利。当技术突破、政策支持、资本认可形成共振,布局黄金赛道的指数工具,是分享这一红利的最优解。
7月以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连创阶段性新高,年内(截至7月31日,下同)涨幅分别达106.7%、32.3%。两大指数亮眼表现的背后,是我国创新药行业的十年蝶变,已从“跟跑者”蜕变成“引领者”。
历史证明,重大技术突破的长远影响,远超当时想象。当下,国产创新药IO双抗、ADC药物等创新药研发领域引领国际潮流,GLP-1快速跟进也有望弯道超车,研发实力的蜕变正加速推动行业发展和价值重估。
那么,普通人如何把握这场创新药浪潮?答案藏在资金流向中。上周(8月4日−8月8日)跟踪港股创新药相关指数的ETF产品(包含QDII和港股通)净流入42.6亿元,6月以来净流入超160亿元,相关ETF产品近9周以来,有8周呈现净流入。
在众多创新药ETF产品中,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及其联接基金(A类:023929,C类:023930)、创新药ETF(159992)及其联接基金(A类:012781;C类:012782)优势突出,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低门槛、高效率分享创新药产业成长红利的优质通道。
港股创新药指数升级,高效捕捉产业先锋
近日,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跟踪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调整方案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该指数拟剔除医药外包服务(CXO)企业,并将调样频率从半年一次提升至季度调整,新规则于将8月12日正式实施。这一“提纯”动作,本质上是让指数更精准地锚定创新药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CXO企业是创新药产业链的服务商,为创新药企业提供研发外包、生产代工等服务;而指数调整后聚焦的创新药制药企业,则是“创新的源头”,直接主导药物研发、拥有核心专利,并享受从研发授权到产品上市的全周期收益。
剔除CXO后,指数纯度和锐度更高,前十大成份股中大部分是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这些企业正是创新药研发的“尖刀连”。比如信达生物的PD-1抑制剂、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等,都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它们的研发突破和出海进展,将更直接地反映在指数表现上。
此外,调样频率的提升让指数更具“灵敏度”。目前,国产创新药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市场格局未定,任何一家优质创新药企都有望通过产品升级获得资金青睐,进而迎来价值重估。将调样频率从半年缩短到季度,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将高效捕捉那些快速成长的新兴力量,始终站在产业创新的最前沿。
政策护航,创新药迎“黄金发展期”
今年以来,创新药行业政策暖风频吹。2025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的战略目标;医保局计划年内发布丙类目录,为创新药支付体系提供新支撑。
6月以来,药监局、医保局、证监会等多部门密集出台利好,涵盖优化审评审批流程、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等全链条支持措施,尤其是《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研发、准入、支付等关键环节提出16条具体举措,与多部门政策协同发力,共同为创新药企业亮起“绿灯”。
融资端,地方设立产业基金投资创新药,给缺钱的Biotech企业注入“强心剂”,同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公布,Biotech企业有望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在市场准入端,创新药上市后可同步申请医保指导,3个月内就能进医院药房,解决了过去“药好却进不了医院”的难题。
支付端的创新更具突破性,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将“双轨并行”,像治疗罕见病的药物过去因为价格高难以普及,现在通过商保目录,更多患者能用得起。
创新药政策的支持并非“空中楼阁”。2024年医保基金对创新药的支出是2020年的3.9倍,年均增速达40%。
在政策暖风频吹下,创新药行业正迎来关键拐点。在临床数量方面,中国已跃居全球创新药研发首位。按照首次进入临床的创新药统计,截至2024年底,本土企业原创新药累计达3575个,2024年新增创新药704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从质量上看,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FIC(同类首创)药物占比从2015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4年的24%,累计研发FIC新药数百款,在全球排名第二。
与此同时,A股创新药产业链相关企业基本面改善的趋势已逐步显现,力生制药、众生药业等企业预计上半年净利增幅中值均超100%;CXO龙头药明康德半年报业绩超预期,行业的春天似乎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一些。
创新药长逻辑清晰,ETF布局正当时
截至7月31日,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7月连创阶段性新高,年内涨幅达32.3%。不少投资者担心前期涨幅大后机会不多,但据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统计,该指数当前点位处于2020年以来43%左右的分位数水平,较2021年历史高点仍有约82.2%的上行空间。
当前创新药产业趋势与2020—2021年明显不同,我国创新药行业已从“跟跑者”变为“引领者”。2025年对外授权交易金额不断刷新纪录,产业趋势带来的投资机会比2020—2021年更大。
长期主义者的眼睛,总能穿透短期波动看到价值的内核。从需求端来看,创新药行业增长确定性强。截至2024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5.6%,随着庞大的60后、70后和80后人群渐次步入老年阶段,未来二三十年老年人口将快速增加,癌症、高发重大慢性病、罕见病的治疗缺口巨大,长期支撑创新药市场扩容。
从供给端来看,新药研发基本遵循的“双十定律”(十年研发周期、十亿美元投入),高技术壁垒决定了优质供给的相对稀缺性。这使得创新药成为医药领域极具价值、被誉为“皇冠明珠”的黄金赛道。
数据显示,中国创新药占中国整个医药市场的比重不足10%,而其他G20国家的占比均在20%以上,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超过了50%,美国更是接近80%,未来我国市场创新药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从辉瑞等创新药龙头的历史表现来看,创新药企业在前期投入期,股价表现平淡;进入研发突破期,股价开始启动;当产品驶入销售黄金期,股价则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创新药已在技术上实现“全方位突围”,大量处于临床阶段的优质资产正蓄积未来3—5年全球销售势能,业绩释放预期与海外市场拓展将进一步加速行业价值重估。
然而,拥抱创新浪潮,也意味着直面其不确定性。创新药研发的高风险特性使得个股投资难度较大。通过ETF布局整个创新药板块,是有效分散风险、把握行业整体增长红利的便捷途径。
目前在跟踪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的7只ETF中,银华创新药ETF规模接近100亿元,居首。该指数聚焦A股创新药全产业链,包含仿制药企、科创板纯创新药、CXO和科学服务等板块,其中化学制药和生物制品合计权重超76%,精准覆盖核心环节。该指数近3个月走势强劲,收益率达25.58%,居A股医药行业及主题指数首位。
港股及跨市场中,银华港股创新药ETF跟踪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达106.7%,在港股医药行业及主题指数中居首。该指数严格筛选具备创新药研发能力的生物科技企业,成份股分布在生物技术(52.59%)及药品(47.41%)两大行业上,均为创新制药核心环节,具备极高纯度和锐度,能够精准分享创新药行业发展红利。据悉,8月11日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将实施拆分除权,创新药产业长坡厚雪长达数年的投资也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责编:王璐璐
排版:杨喻程
校对:刘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