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一个看似遥远却不容忽视的话题——疟疾。虽然我国已成功消除本土疟疾,但全球每年仍有约2.63亿人感染,数十万人因此丧生。
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让我们一起了解疟疾,学会保护自己,也为全球疟疾防治贡献一份力量!

2025年全国疟疾日主题宣传海报
疟疾:古老的全球杀手
疟疾,这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它可不是闹着玩的,延误治疗可能引发重症,甚至危及生命。疟原虫会损害肝、肾等器官,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多器官衰竭。
更可怕的是,尽管我国已消除本土病例,但输入性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从非洲、东南亚旅行归来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疟疾可不是普通感冒!
疟疾俗称“打摆子”,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
非典型症状与普通感冒或胃肠型感冒十分类似,有发热、头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多次发作后患者可出现贫血和脾大。
疟疾可导致器官受累,如肝、肾功能受损。重者出现昏迷、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疟疾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可能很长!
疟疾的潜伏期与疟原虫种株、感染的数量以及机体的免疫力等有密切关系。一般为2~3周,短者7~8天,长者可达1年甚至数年。
监测结果显示,大部分输入性疟疾病例在入境后1月内发病,但个别患者入境后数年才发病。
疟疾的感染途径
大部分疟疾病人因按蚊叮咬而感染疟疾,个别病例因输血而感染,极个别病例因母婴传播途径而感染。
特别提醒:近1年内有疟疾流行病区旅居史或疟疾病愈未满3年者,请勿献血!
预防措施:防蚊是关键!
出国前: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掌握必要知识,备好驱蚊剂、蚊帐等。
在国外期间:外出穿长袖长裤或涂抹驱蚊剂,住有纱窗纱门的房子,使用蚊帐,尽量避免在夜间等按蚊活跃高峰时间外出。有疟疾症状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
回国后:若出现发热,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境外旅居史。确诊后,遵医嘱规范治疗。
治疗与耐药:科学用药才能赢!
疟疾治疗需全程规范用药,轻症用口服药,重症需注射。
但近年来,疟原虫的耐药性成为新挑战。青蒿素虽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但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已出现耐药迹象。
今年全国疟疾日的主题是“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这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出国旅居需警惕,小心感染上疟疾
非洲南美东南亚,都有疟疾流行区
疟疾通过蚊子传,防蚊灭蚊是关键
夜间蚊多少外出,长袖长裤加驱蚊
疟疾患者不献血,输血也可传疟疾
疟疾症状要牢记,发冷发热又出汗
有些症状不典型,头痛发热似感冒
出现症状速就医,误诊拖延危性命
主动告知旅居史,全程用药防复发
联防联控筑屏障,巩固成果靠大家
(来源:四川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