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黄祥墟的后人深情讲述太行抗日往事——
“只要抗战,都是一线”
■于守义 解放军报记者 贾启龙
视频:《AR光影解锁老兵黄祥墟跨越时空的拥抱》

年轻时的黄祥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老年时的黄祥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月的北京,绿意盎然,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松柏郁郁葱葱。78岁的黄琛手捧一束白菊,缓步走向父亲黄祥墟——一位抗战老兵的墓碑前。
在他心中,父亲从未离去。
走进黄琛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一抹抹亮丽的红:老式军装笔挺地挂在客厅衣架上,数十年过去,军帽上的红五星依然鲜亮;一排红领巾整齐地码放在衣架旁边的玻璃柜中,与红五星交相辉映。
黄琛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泛黄的日记,翻开卷边的纸张,铿锵有力地读道:“在敌人发动的一次攻势中,我的左臂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为了完成任务,我顾不上处理伤口继续冲锋……”
“打赢靠的就是决心和意志……”黄琛激动地说,父亲在世时经常讲起昔日战斗经历。每次翻阅父亲的日记,这句话就会在他心里久久回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4岁的黄祥墟随部队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当时,组织安排他担任晋冀豫区党委党校大队长。
“当时党组织急需培养干部,父亲的任务就是把热血青年训练成合格的革命战士。”黄琛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粗布军装,列队站在简陋的土坯房前,神情坚毅。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黄祥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清晨带领学员出操训练,课余时间带大家开荒种菜。
那年,黄琛在故乡福建遇到了父亲昔日的战友贾久民,贾老饶有兴致地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黄队长一边组织教学,一边教我们种菜。他说,革命者既要善于用枪,也要会拿锄头。根据地不仅要打仗,还要搞生产。”
这种“文武结合”的抗战教育方式,为太行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骨干。许多学员后来成为军队指挥员、地方干部,在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黄祥墟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有一次日军突然逼近,我们连夜转移,连教案都来不及收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黄祥墟和学员坚守“教育也是战斗”的信念,让革命的火种在太行山上生生不息。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缴获大量机器设备。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支援抗战?党组织想到了曾在苏区办过工厂的黄祥墟。他临危受命,担任青城煤矿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上任后,黄祥墟换上矿工服,和技术员一起下井安装设备。他白天研究机械原理,晚上和工人睡在工棚里。“矿井就是战场,多挖一吨煤,前线就多一份支持……”黄琛拿出父亲留下的工作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采煤技术、设备维修方法等内容。
煤炭,保障了周边地区百姓的生活,成为根据地兵工厂的重要燃料。在黄祥墟的带领下,青城煤矿快速发展,工人从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300多人,产煤量不断增长。
“谁能想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竟能生产出武器弹药支援前线!”黄琛的语气中充满自豪,“父亲总把安全帽让给新工人,自己戴着草帽就下井。”那段日子,黄祥墟带头冲锋在危险的地方,工人们受到感召,大家齐心协力开展生产,这座煤矿成为太行抗日根据地重要经济支柱。
1943年,抗战形势更为严峻。黄祥墟被调往平定县任组织部长。这里地处太行抗日根据地最北端,日军铁路穿境而过,大部分村庄被伪军控制,被称为“维持村”。
“在敌后工作,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决定生死。”当时,黄祥墟化装成卖货郎,穿梭于敌占区,秘密发动群众参与抗日行动。有一天,黄祥墟刚进村就看见有村民对他使眼色、打手势,他意识到村里有敌人,转身就走。后来,他得知一队日本兵正在搜捕抗日干部。
为了建立地下联络网,黄祥墟发展一批“堡垒户”——这些家庭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提供情报、掩护干部。“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寸步难行。”正是依靠这些普通百姓的掩护,黄祥墟和战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建立起一条条“看不见的战线”。
“抗战不只有正面战场的拼杀,还有无数像父亲这样的幕后英雄。”这些年,黄琛整理和收藏了不少父亲的遗物,作为一种家风的传承。
“只要抗战,都是一线。”黄琛轻声重复着父亲的话,他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敌后抗日的历史。
他向记者展示了父亲的遗物:褪色的党证、磨破的皮带、写满注解的《论持久战》……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这些承载光荣历史的物件上,仿佛在诉说着那个烽火年代一群英雄的信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