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完手术的老年患者,科学食补是“吃”出健康、“补”出活力的关键。不过,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对于食补仍存在误区。例如,盲目购买高端食材,认为“食材越贵越好”;坚信“补得越多越好,补多了也没害处”,导致进食远远超出日常所需;认为“别人吃了有效果,对我也一定有好处”,盲目跟风进补。专家指出,术后食补是一门关乎阶段递进、个体差异与营养均衡的学问。今天,我们就带您一探究竟。

常见误区要远离
蛋白质大量分解、伤口愈合延迟、消化功能减弱是老年患者术后的常见问题。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主任医师张大辉表示,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支持,能促进组织修复,降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缩短康复周期。术后食补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老年患者要远离三大误区。
一是盲目进补,术后即服浓汤及甲鱼、人参等滋腻厚味,这样做会增加消化负担,损伤脾胃,可能引起腹胀腹泻,不利于伤口恢复。
二是过分忌口,因惧怕“发物”而严格控制饮食,导致蛋白质与能量严重缺乏,延缓康复。
三是认为“汤比肉贵”,舍弃肉、菜等“精华”。其实,汤中营养少而脂肪、嘌呤、盐分高。
术后食补分阶段
术后老年患者的食补应遵循阶段性原则,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伤口愈合进程,科学调整饮食,切不可急于求成或盲目进补。
术后早期(1至3天):温和启动,护胃为先。此阶段胃肠功能尚未恢复,饮食核心是保护胃气。在医生允许进食后,首选清流质,如温开水、稀米汤、过滤清汤、稀释果汁等。少量多次,每次50至100毫升,间隔1至2小时,密切观察有无恶心、腹胀等症状。避免进食牛奶、豆浆、豆类等易产气食物及滋腻厚味。从中医角度来讲,此时人体胃气虚弱,应选择性质平和、易于运化的食物,避免寒凉损伤脾胃。可在汤水中加少许去皮姜片或陈皮,以助温中和胃。
术后中期(3天至数周内):蛋白质优先,能量跟进。随着胃肠功能逐步“复苏”,食欲好转,此阶段是营养补充的黄金期。建议补充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质,这是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的“建筑材料”。饮食应从流质、半流质稠粥、烂面条向软食软饭、馒头过渡。患者可选择蒸蛋羹、水煮蛋、低脂奶、细嫩鱼肉、鸡茸、瘦肉末粥、嫩豆腐等易消化之物。搭配少量易消化、少渣的蔬菜,如胡萝卜泥、南瓜、冬瓜和水果等。坚持每日5至6餐的少食多餐模式,食物应做得软烂,避免油炸、辛辣及高脂、高盐食物。
康复期(数周后):均衡巩固,营养全面。当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伤口愈合良好时,食补则进入巩固提升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构建全面均衡的膳食结构。每日食物种类最好在12种以上,主食宜粗细搭配,增加燕麦、小米、薯类,保证鱼、禽、蛋、瘦肉、奶、豆等优质蛋白质的足量供给,摄入多种颜色的新鲜蔬菜300至500克,水果200至350克。为保证骨骼健康,患者需摄入足量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蔬菜,辅以晒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预防贫血,保证红肉等食物的摄入,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来促进铁吸收。补充B族维生素,优选全谷物、瘦肉和绿叶菜。
辨证施膳促康复

对于术后体虚、恢复缓慢的老年患者,张大辉建议,患者可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适当选用药食同源之品辅助调理。
例如,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可选用山药、莲子、薏苡仁、陈皮、山楂、小米煮粥,起到健脾开胃的作用。气血亏虚明显者,可酌情用红枣、枸杞子、花生衣补血。气虚乏力可用少量黄芪、党参、山药炖鸡;血虚面白可配少量当归、红枣、猪肝;阴虚口干可选百合、银耳、鸭肉;阳虚怕冷可用适量生姜、羊肉炖烂;脾胃虚弱可选茯苓、扁豆、少量砂仁煮粥。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富精雷 衣晓峰
策划:郑颖璠
编辑:王千惠 于洋
校对:杨真宇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