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筑牢长江防洪“生命线”,保障沿江乡镇安全度汛,丹徒区水利局全力推进长江堤防应急治理工程,以“百日攻坚”之势抢抓工期。截至2025年4月,一期工程穿堤建筑物进度超80%,防渗墙施工完成40%,为安全度汛奠定坚实基础。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背后,是科学调度、难点突破与多方协作的合力攻坚。
分秒必争12个月工期倒排 两期工程精准发力
面对2024年汛期暴露的堤防隐患,丹徒区迅速响应省发改委批复,启动总投资8838.84万元的应急治理工程,总工期要求12个月内完成。丹徒水利局组建项目法人,搭建工作班子,迅速投入工作状态。工程分两期推进:一期聚焦防洪核心任务,优先实施12座穿堤建筑物改造和8.48公里防渗墙建设,确保2025年5月30日前具备挡洪条件;二期则覆盖挡墙护坡、防汛道路等配套工程。

2025年3月6日,随着高桥镇东五圩机泵涵拆除破堤施工的启动,长江堤防应急治理工程一期建设全面进入攻坚阶段。参建单位以“与时间赛跑、与汛期竞速”的紧迫感,科学调度人力物力,仅用30天便高效完成4座穿堤建筑物的拆除复堤任务。
“时间是最严苛的考官。”丹徒区水利局负责人介绍,汛期到来前堤防合龙具备挡洪条件是一期工程的核心节点,自工程进入施工高峰期以来,工程通过“日调度、周总结”机制,目前日均投入90余名工人、15台大型设备,防渗墙建设势如破竹,日推进超150米,穿堤建筑物完工率已达80%,较原计划提速20%,为长江安澜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铜墙铁壁”。
难点突围地质障碍与杆线迁移的“攻坚战”
施工并非一帆风顺,为确保工程能够按计划推进,及时消除防洪隐患,按期发挥效益。面对高桥镇和高资街道段地质复杂、杆线迁移等挑战,各参建单位凝心聚力、协同作战,以高效协作破解施工难题。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技术团队与勘察设计单位实时联动,动态优化施工方案;针对电力杆线迁移等瓶颈问题,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完成杆线迁改,为工程推进扫清障碍。
施工组织上坚持“多点开花、立体推进”,6台桩机昼夜不停作业,多座穿堤建筑物同步施工,形成大干快上的攻坚态势。丹徒区水利局始终秉持“质量为先”理念,建立从原材料溯源、工艺标准到检测验收的全链条质控体系,以工匠精神打造经得起洪水考验的精品工程。
质量护航从源头到验收的“全链条管控”
丹徒区水利局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原则,创新建立三级质量管控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在原材料管控方面,严格执行“双报告”制度,所有水泥、钢筋等关键建材必须提供出厂合格证明,并实行监理单位平行抽样复检;在施工工艺方面,创新采用“双控法”施工标准,严格依据图纸要求控制防渗墙的深度和水泥浆液比重;在质量监督方面,引入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运用探地雷达等先进技术对已完工堤段进行防渗墙墙身完整性、连续性检测,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控。
“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项目监理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工程各项主控指标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速度与质量并重,为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工程建成后,丹徒长江堤防防洪标准将全面提升,直接保护高桥镇、高资街道5万居民和3万亩农田。此外,8.59公里沥青防汛道路将同步改善沿江交通,助力乡村振兴。“堤防合龙只是起点。”丹徒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盯二期工程进度,完善包括挡墙、护坡工程和防汛道路等,同步开展生态修复,打造“安全+生态”的沿江示范带。
在这场与汛期的赛跑中,丹徒区以“硬核”举措诠释了防洪应急工程的“丹徒速度”。随着主体工程进入收官阶段,一条稳固的长江防线正逐渐成形,为沿江百姓撑起“安全伞”,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