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7日从深圳市急救中心获悉,深圳自2017年推出“公众电除颤计划”,开始在公共场所大规模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英文简称)以来,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公共场所共有4.3万余台AED,分布在机场、地铁站、高校、体育馆、寄宿制高中、会展中心、社康等公共场所,覆盖率位列全国第一。另据统计,深圳市民已用这些AED成功挽救137人的宝贵生命。
4月3日23时22分,清明假期去程客流高峰,一名中年男性乘客在深圳地铁罗湖枢纽交通层口岸区域突然晕倒。事发时,保安员接报后1分钟内赶到现场,确认乘客处于无意识状态,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支援。物业值班主任迅速赶到,经检查判断乘客无心跳、无呼吸,随即开始心肺复苏、安排人员取来AED并拨打120。在急救过程中,工作人员依据AED提示,先后两次对乘客进行电击除颤,并持续实施心肺复苏。待乘客恢复心跳和呼吸后,工作人员继续用AED监护,直至120急救人员抵达现场。该乘客由救护车送到罗湖区人民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心梗,经进一步治疗,目前恢复良好。
深圳市急救中心指出,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这时除了尽快拨打120,尽早实施“心肺复苏+AED除颤”能够大大提升抢救的成功率。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AED除颤”的心脏复苏成功率大于90%,4分钟内大于60%,6分钟内大于40%,8分钟内大于20%,10分钟以上的成功率趋于0。另外,如果附近没有AED或AED未到达之前,第一目击者如果懂急救、会急救,能够尽早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120调度员的指导下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一样可以做“救人英雄”。
如何学习急救知识?深圳市急救中心介绍,市民可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深圳急救”,在对话框输入“口袋书”进行了解;或报名参加由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深圳市内各公众急救培训基地举办的2025年“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宣传活动”,详情可通过“深圳急救”了解报名。
文 | 记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