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美,其实质不仅仅体现于其语言运用之精妙绝伦,更深层次的,是其所深藏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境界。诗是言志的载体,歌是咏怀的媒介。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在青春期,虽然思想可能较为简单,但是却充满了激情和斗志;再比如在老年,尽管人们普遍对老年有所恐惧,然而却能够沉淀出丰富的智慧和优美的恬淡之感,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实际上,无论年龄如何变迁,无论我们面临何种困难,我们的内心情感似乎总能通过一首诗词得以表达,同时我们也总能在诗词中寻找到对世界的智慧,获得内心的安宁。
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苏轼的三首诗词,感受其中所反映的人生在不同阶段的感悟与境界。
首先,我们来一同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壮丽豪放,充满了豪情壮志。读这首词,实际上总能让人回想起青年时期那种泰然自若、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首词其实也有好几个版本,稍有不同,我们来看流传最广、最常见的一个版本: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是词牌名,又被称为“百字令”、“酹江月”等。这首词在读者眼中虽壮丽大气却又近人情,历史人物如周瑜、小乔,激荡人心的历史事件如火烧赤壁,周瑜的英勇姿态,甚至周瑜与小乔喜结连理的场景,读者在脑海中或可勾勒出这一切。然而在创作此词之时,苏轼正值人生低谷,因乌台诗案,他被贬谪至黄州。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四十五岁,他已在黄州度过两年。七月间,苏轼在黄州城附近一地,名赤壁(鼻)矶,驻足凝视壮丽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分。他想到三国时期周瑜的英勇,于青年时期便能成就大业,然而反观自身,却被贬至江湖,白发早生,其感慨之深,实非言表。
然而苏轼随后在诗中换了个笔锋,写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名句,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上的积极转变。相比于永恒的大自然,个人的荣辱得失实在微不足道,又能算得了什么?不沉溺于眼前的失意与痛苦,而是超越之,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人生,拉长时间线,人生的苦难就没那么痛苦,没那么无法熬过,人们就能笑对苦难了。这种强大的内心是值得学习的。
在现今社会,每个人都可能感到压力沉重,甚至遭遇很多挫折,特别是年轻人,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考研失败,考公职未果,小生意也步履艰难,尽管年纪不小但似乎一事无成,这些都是切实存在的困难。读了苏轼,我们的心胸可能会开阔一些:我们会明白,困难和苦难并非我们独有,就连享有盛名的大文豪都有。但关键在于面对苦难的态度,若轻易被打垮,失去信心,那么就真的失去一切了,但如果我们能笑对苦难,艰难的境遇就可能会开出花朵。这些看似无用,实则十分实在。人生有时候需要良好的心态,也需要一份坚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苏轼的另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富有生活趣味,通过描绘在野外偶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这样一件小事,展现了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每次读到这首词,都能让人感受到,到了中年,人或许应该像苏轼一样活得更洒脱一些,这样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以其豁达从容的情态感染了无数人,传递出的淡然处世,抚慰了诸多疲惫的灵魂。元丰五年春季的某日,苏轼与友人外出游赏,开始时天空晴朗,然而天意难测,他们在半途中遭遇了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同行的朋友们纷纷慌忙寻找避雨处,而苏轼则在安慰同伴的同时,神情自若,自在其间。他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声音,这份坚定力量,足以驱散人生的风雨和黑暗。
不久雨过天晴,苏轼用“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形容刚刚的风雨,尽管语言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人生充满了起伏变化,当我们享受春风得意时,也会面对黯然失色的日子。面对这人生的波折,我们应如何保持从容呢?陶渊明曾经说过:“众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苏轼也教导世人,面对困难挫折,应以乐观洒脱的态度,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因为我们的忧愁并不能终结苦难。
读这首词,人们常常会想到那些中年人,他们奋斗了半生,回头看时或许会发现:人生的得失已不再那么重要,许多事情尽管我们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我们经历过,有过喜悦和悲伤,内心依然坚定美好,那么这就是人生最好的体验。
最后再来看苏轼的另一首经典之作《临江仙·夜归临皋》,人生的理解是分阶段的,有些理念对于特定年龄段的人,比如青少年,可能难以理解。读这首词,我们能深感岁月带来的那份安然平静,如同一些通透豁达的老者,超脱尘世,返璞归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也是在黄州期间写的。苏轼被贬谪到这里,从一开始的抑郁、伤感,痛心,到逐渐安之若素。
写《临江仙》的这一晚呢,苏轼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可是他回到居住地才发现怎么也叫不开门,原来是家里的家童睡眠质量太高,年轻人嘛,心里没多少心事,沉沉睡去了。苏轼大半夜进不了门,他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拼命敲门,或者生气的大喊大叫,他只是转身拄着拐杖,去沐浴明月清风,去听江边的涛声阵阵去了。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浮华人世间,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一辈子蝇营狗苟,终究抵不过内心的超然物外。苏轼在这样的夜晚,感到豁然开朗,既然自已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着江上眼前的景致,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于是,他写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这是想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啊。这是多好的理想,又是多好的梦想,虽然不能实现,但是不妨碍物我两忘、展开精神世界的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