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从小受母亲的影响,信奉佛教。
少年时代的王维已才华出众,精通琴棋诗画和音乐,15岁名满京城,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21岁考中了进士,从此进入了仕途生涯,可谓少年得志。
年轻时,王维满怀政治抱负,一心要建功立业,还被当朝宰相张九龄提拔和器重。但自从张九龄被罢相远贬后,王维对朝政很失望,看破了红尘。
他想逃官,但总是逃脱不了官职,还一路升官,官至尚书右丞。他心里很矛盾和很痛苦,想不问世事,回归山林,却身不由己。
为了得到解脱,他更加笃信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虽然位居高位,但早就看破红尘。他曾有一首诗作,写透了对人生的领悟。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的题目中,“酬”就是以诗词酬答的意思,张少府是王维的朋友。
从题目可知,张少府早前就有诗相赠,并向向王维请教“穷通”之理,王维便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从诗句中,我们得知,这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所谓的穷通之理,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穷厄,有的人通达,如何才能通达,穷通之间又是如何转化的?说白了就是,人生的成功和失败,根由究竟是什么?
王维这样回答:
人到晚年只喜欢安静,世间的事情都不再关心。自我感觉没什么高策可报效国家,所以只好归隐山林。
松间的清风吹开了我的衣带,在山林间,明月下,独自弹琴。你问我,人生成败的道理是什么?我建议你听听水浦深处渔歌的声音,可能会找到答案。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诗的开头,王维说,自己到了晚年,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只喜欢清静。这看似很达观的心态,实则很无奈。
年少时,他满怀志向,想要在官场上拼出一片天地,实现一些政治理想。可是,政局困顿、仕途坎坷,到晚年也没什么作为,他觉得很无奈,所以“唯好静”。
好静也仅限于“晚年”,在前面加上个“唯”字,他确实是什么也做不了,也只能“好静”,写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愤懑与无奈。
王维虽然任官职,但对朝政已完全失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他自问没有什么高策,心里也有不少牢骚,一句“自顾无长策”,道出了他理想的破灭和内心的苦闷,而面对现实,他却无能为力。
既然实现不了理想,那就只好放下一切,归隐山林。
一句“空知返旧林”就归隐山林,这看起来云淡风轻,实则内心深处隐隐作痛。
“空”字是徒劳的意思,写尽了他心里的酸楚和感慨!虽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又不得不这样选择。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归隐山林,摆脱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种种压力,他可以在松林清风中解带敞开胸怀,在山林和明月的陪伴下,独坐弹琴。这样的日子过得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然而,如此休闲的生活,我们却依然感受到王维内心深处的痛苦。他之所那么喜欢这样的生活,为的是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的结尾,王维并没有正面回答朋友的问题,而是以不答为答,充满了禅意。
他官至尚书右丞,就是通;他政治上坎坷,不能改变政局,不能实现理想,就是穷。此时,什么穷通都是一场虚,到最后不如归隐山林。
末句充满了禅意,蕴含无穷的智慧,耐人寻味,似乎在说:世事如此,成败都已经不重要了,还不如放下一切,过好眼前的生活……
这诗看上去写得很通透达观,但细细读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王维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他晚年唯好静,实属无奈之举。他心系朝政,却无能为力,更不愿同流合污,只能隐居山林。
他把隐居生活写得闲适自在,还对朋友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这不知经过了多少酸楚于苦闷,才参透出如此通透的人生领悟,让人深思。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并不能左右,但又不得不学会看开看淡。学会放下,生活会舒心很多。
好好过好当下的生活,那些自己努力过,却又毫无结果的事情,那就不要太过强求,问心无愧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