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是豆类蔬菜大家族的一个常用“统称”,就栽培品种类型来讲,以菜豆和豇豆最为典型。眼下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豆角已经进入到丰产期,东北地区的棚室豆角也渐次迎来丰收季,然而,对菜农朋友来说,丰收的喜悦常常与管理的苦恼相伴,其中豆角落花落荚造成产量下降,就是让人挠头的问题之一。

对多数菜农来说,豆角一旦出现落花落荚、连续结荚能力下降,首先想到的原因就是水肥是不是给给足供饱,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即便是水肥充足豆角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落花落荚问题,这其中原因出在哪里呢?接下来为卿画眉说三农从6个方面为大家做一下介绍。

栽培密度太大
多数豇豆和菜豆都有蔓性品种,需要搭架或者吊蔓来确保良好的田间群体结构。如果盲目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追求增产,则往往会因为田间过于郁闭而造成通风不畅、光照不匀、湿度过大导致落花落荚。

在植株生长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豆角就会努力往上长,造成的结果往往就是徒长,而花荚则会因不能得到充足养分供给而发育不良,甚至停止发育,继而造成落花落荚,甚至伴随病害高发。
解决的办法首先是要稀植,如果是处于生长期的豆角地,可以每隔一段距离从从根部剪断部分细弱的植株;其次是要注意栽培方向要与风道一致;其三是在播种时,同等密度下可以加大行距缩小株距。

浇水不合理
水分是豆角生长发育的基本保障,在水分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植株各项生命活动随之变迟缓,不仅影响花和荚的质量,还会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渐加大落花落荚的比例;豆角根系弱,对土壤含水量要求较高,但是豆角根系好氧性又比较强,如果灌水过多或者因降雨量过大而造成田间持水量偏高,则会引起根系缺氧,导致根系生理活性下降和落花落荚程度加重。

应对的措施首先是确保土壤不要干旱,在豆角地土壤表面开始发白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灌水,但是单次灌水量不要太多,更不要造成田间积水,最好是少量多次,同时黏土地要减小灌水频率,砂性土壤则增加灌水次数,如果遇到持续降雨则要注意及时排涝。

栽培土壤出了问题
如前文所讲,豆角的根系好氧性比较强,良好的生长需要疏松的土壤结构,但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施肥等管理误区,目前的一些老菜地土壤板结、变硬等问题越发严重,而这种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土壤的透气性变差,这也会导致豆角落花落荚加重。
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在整地前加大有机肥的用量,降低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在肥料类型选择上,要降低对硫酸态化肥的施用比例;而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则要加强中耕松土和通风,以加大根部的供氧能力。

施肥结构不合理
豆角根系有根瘤菌,能固氮供给自身生长需要,因此在豆角栽培管理过程中,氮肥的用量通常比番茄等蔬菜都要少的多,假如在施肥过程中氮肥用量偏高,就容易造成旺长,进而造成落花落荚;豆荚本身对硼的需求量较大,如果土壤本身硼含量较低,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又没有及时补充,也会造成大量落花落荚现象的发生。
解决办法首先是在底肥和追肥中降低氮肥施用的比例;其次是在基肥中的有机肥里面要均匀掺混2斤左右的硼砂,如果基肥中没有补充硼肥,那么在进入到开花结荚期以后,则要每一周左右喷施一次螯合硼等高水溶性硼肥。

豆角落花
温度出现异常
温度是决定豆角各项生理活动运转效率及良好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在环境温度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时候,植株的整个吸收运输、合成转化体系才可能处于健康状态,而在温度过高的时候,植株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养分,这样向花朵和豆荚供给的养分就必然会减少,也就容易造成落花落荚,而在温度偏低的时候,有机营养物质合成的能力下降,而且运输的速度也放缓,不仅影响豆荚的发育速度,还会增加落花落荚的可能。
在生产上,对菜豆来说,较为适宜的温度调控范围是15-25℃,在高于30℃或低于10℃的情况下,落花落荚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对豇豆来说,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则要大一些,一般在10-35℃范围内,只要其它生长要素适宜,并不会出现明显的落花落荚。

豆角落荚
持续寡照
万物生长靠太阳,豆角自然也不例外,豆角需要通过阳光提供的能量才能合成生长和荚果发育所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因此光照的强弱自然也会就会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在持续阴雨寡照的情况下,叶片合成的养分减少,花和荚在持续得不到充足养料供应的前提下,就容易停止发育而造成落花落荚。
较为适用的解决方法是清洁棚膜增强大棚的透光率,其次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糖醋液、氨基酸水溶肥等高水溶性且可以快速吸收利用的有机养分,来快捷满足植株发育对有机养分的需要,这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落花落荚的比例。

结语
具体造成豆角落花落荚的原因,要根据自身栽培田所处的气候环境、土壤质地、肥水供给特点等实际情况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根腐病、锈病等影响根系及叶片功能的病害发生,并提早进行有效干预。